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培养策略。本文就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能够推动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2B-0099-02
  当下,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由于学科之间的不同,核心素养内涵是不同的。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体现出人文性特征,还要追求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展开分析,去探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历史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指的是学生在日后走向社会时,所要具备的良好的精神品质,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拥有丰富的史学材料可供学生们进行探究,另外,历史科目中的教育素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将史料作为探究的主要依据,对书本上的历史资料进行辩证地分析,对于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历史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时空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等核心素养,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思考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只有处在当时的时空范畴内,才可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最准确的理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
  比如说,在学习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影像资料,如通过夏朝建立的形势图,可以让学生了解部落禅让制度的变迁,“公天下”正式过渡到了“家天下”;而在商周时期生产的青铜器也是我国步入“青铜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然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等等。学生在观看这些影像资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在当时那个年代,会不会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指的是学生对已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分析其真实与否。由于历史存在不可逆的特征,只能通过对现有的史料进行分析,实现对历史的认识。要想做到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就必须加强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这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学习《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一课时,拿破仑有一句名言是:“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很多中国人都因为拿破仑的这句话对其产生了好感,其实经过对历史资料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拿破仑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感谢上帝,它现在还没有醒来,就让它一直这样沉睡下去吧!”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产生的含义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前一种理解的原因就是对史料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观念,加深其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主要是指学生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件加以理解。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了解之同情”的观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即“大胆想象、小心求证”。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与感受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都需要辩证对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养成科学的历史观念。比如说,在讲授“秦末农民大起义”这段历史时,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探究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源,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不惜劳民伤财,但是长城的修筑也为后世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再比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一课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虽然说殖民贸易给被侵略国家的人们带去无尽的苦难,但是经过殖民贸易的发展,世界也逐渐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一体化。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指的是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与评判。所有的历史叙述其实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主要的差异在于解释的正误与深浅。对于历史的描述与解释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历史解释,理解别人的解释,形成自己的解释。比如说,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关于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接受日本的投降书时的照片有很多版本,有人说何应钦居然弯腰接受投降书,是典型的“媚日”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外交礼仪。通过对史料进行调查,发现当年国民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小组讨论使用何种态度接受日本的投降,大家最后达成的共识,是既不能太谦卑,也不可过于傲慢,这才有了历史照片中何应钦从座位上半起身接下投降书。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史料的解释有多重要。
  (五)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指的是人们通过对历史进行研究,提炼出来的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对历史进行不断地探究,以期能够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它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情感认同,为人类提供了历史经验、人生哲学和共同追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讲解汉代的历史时可以用西汉大将卫青作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对卫青的生平事迹进行搜集整理,进而分析出身低微的卫青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经过思考,回答:卫青有着非常好的领兵作战天赋;主要是借助他姐姐卫子夫的帮助;卫青天生运气比较好;汉武帝知人善任等。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再补充卫青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历经磨难、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着很好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经过教师的讲解,也会产生思考,进而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结束语
  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历史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改革,并且学会将历史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核心素养的良好塑造。历史课堂不只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师更应重视如何去帮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耿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策略[J].教育界,2017,(5).
  [2]钱凯.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J].佳木斯職业学院学报,2018,(4).
  [3]高月新.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新教育(海南),2016,(10).
  [4]庄俊华.渗透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有效课堂[J].高考,2019,(5).
  [5]张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9,(3).
  [6]关欢欢.关注高中历史地图,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必修1的地图教学[J].求学,2018,(44).
  [7]高俊凤.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35).
  [8]周妍锦.浅谈高中历史学习的几点感悟[J].新智慧,201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