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实践,创意表现,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技能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背景,探讨“以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专业竞赛;大广赛
  在教育部提倡“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蓬勃发展,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在内的专业竞赛影响逐渐扩大,参与师生逐年增多,若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结合各赛事赛制,展开了以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此,本文从“以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角度,分析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竞赛发展的现状
  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竞赛从赛事规模、师生参与度、高校覆盖面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从2005年始到2018年止,大广赛共举办10届,其宗旨是“促进教改,启迪智慧,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参赛对象面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大学生、研究生,参赛作品分为平面类、视频类、动画类、互动类、广播类、策划案类、文案类、营销创客类、公益类等九大类,每届大广赛命题都通过其官方网公布,除此之外大赛还组织合作企业和学界专家到各赛区和高校开展巡讲活动,学界专家面对面,对准参赛对象讲评历届作品和参赛经验,这样既扩大了大广赛的影响也提高了巡讲受众的参赛积极性,而且专家的讲演不仅从大广赛的角度宣传了赛事,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拓宽专业视野,更深层领会设计观念的机会。经历10届赛事后,大广赛成熟正规的赛制和较高的赛事级别得到了我国高校文科师生广泛认知和认同,此项赛事逐日成为在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文科专业竞赛。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依照教材,规定课时内在专业教室、多媒体实训室等地点开展教学活动的,这是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常规的教学模式。这种常规的授课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学生课堂练习为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活动基本上也都是任课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内容,已有案例评析,结合课堂练习随时指导和课程大作业等几方面内容,无论是教师指定的作业命题,还是学生自主的作业选题都是以虚拟的为主,这种没有真实“落地”课程训练缺乏与品牌、与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学生和设计市场,或者说真实客户之间始终存在着“真空地带”,这种情况在二三线城市或者更为偏远的地方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学生专业实习机会少、实习平台低。所以,常规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市场的衔接,学生大多可以习得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普遍缺乏真实案例的参与和操作机会,只能“纸上谈兵”,不能“身临其境”,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都会缺乏竞争力。
  从大广赛赛制安排来看,每届赛事从3月开始至6月是大广赛作品提交的时间,这一时间段也是每一学年上半个学期课程教学时间,所以,很多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尝试将指导学生参加大广赛与课程教学结合,开展以参加专业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大广赛平台让学生在课程开展期间与企业衔接,接受评委的检测和市场的考验,以真实的参赛经历和评选结果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
  3 以参加专业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将大广赛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让学生从大广赛官网获取参赛选题,结合这些真实的命题布置各环节小作业与课程大作业,让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竞赛展示自我,检测自我;从教学方面来讲,真实的命题和参赛经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培养,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来看,大广赛作为平台可以促进学生、企业、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
  3.1 学生通过参赛展示自我,检测自我
  将专业竞赛引入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常规的课程教学和课程成绩的评定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课程中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竞争的范围仅限于同班同学,所以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资源也是较为贫乏的,而公开的专业竞赛可以极大地延伸学习和竞争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完成课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在更广阔的专业空间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监测自己的专业水平。将专业竞赛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把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参赛有效结合。
  3.2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设计能力
  参加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课堂,将竞赛命题与课程作业结合,除了能够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程开设期间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将课程与赛制衔接,与企业接轨,在进行竞赛规定命题的创意与设计的同时,围绕着竞赛选题、创意的构思、素材的搜集、图形的绘制,软件的操作等各个环节的反复修改,都是从细节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另外,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真实的竞赛命题创作中,从教学联系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更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通过参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更大的竞争平台中和其他竞争者相比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进一步激励自己在专业中前行。   3.3 课程与参加专业竞赛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与参加专业竞赛结合,教师通过竞赛了解到实时的前沿信息和动向,在授课期间指导学生参赛,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大广赛与市场紧密联系,关于其命题的指导和创作会促使教师关注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专业信息和市场信息。在具体的指导中师生间的互动和讨论,除了老师“一对多”的给予学生的指导之外,学生“多对一”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各个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都会提升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带学生参赛,一荣俱荣,学生参赛的评选结果也能量化教师教学成果,得奖学生的指导老师也可以作为教学成果成为业绩考评和晋升指标,这样的赛课结合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探索最前沿的、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延伸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获得学生的肯定,使师生双方都在以参加专业竞赛为任务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赛与课”都有所收获。
  3.4 课程与参加专业竞赛结合,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作业的提交都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也是了避免个别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或不参与课程作业,所以,常规教学成果检测机制普遍缺乏对团队协作成果的评定。而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真实的设计案例的最终呈现大多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以参加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当下我国许多专业竞赛的命题都需要团队参赛(或以校为单位参赛),学生在组建团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取舍,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历练。团队成员为了一个短期共同目标择优组建,各成员除了要发挥个人专业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还要本着对团队负责的态度和团队利益最大化原则,从更高的层面扬长避短,舍小取大,这就要求个人不仅要各司其职,还要把团队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团队信念和团队意识。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一个参赛作品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彼此取长补短,在取舍平衡之间,学生除了可以在专业上有所交流和提升之外,还能培养与人共事协调协作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历练了学生以后必将面对的社会和职场的普遍情况。
  3.5 以参加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信息的传递更是跨越地区和国界,怎样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直面各学科各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和了解最新的动态,继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新时代的新命题。从优化教改的层面,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一线教师,不断“充电”个人专业知识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所了解的最新的内容和最前沿动态传递给学生,只有如此才有能力勉励学生在专业上前行,才有能力切实开阔学生专业视野,而以参加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无论是从学生培养的角度,还是从教师教改的角度,二者都是可以互为相长和持续双赢的;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层面来看,各学科专业竞赛是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桥梁,是社会、企业、高校、师生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以参加专业竞赛为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会更有效的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宜川,何鑫.论大广赛对大学生创意与动手能力的促进和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 (04):112-114
  [2] 唐娟. 試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以赛带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04-105.
  [3] 文喜华.从大广赛谈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J].戏剧之家,2016(08):177-178.
  [4] 尚会芳,牟孝梅,王娇艳.“一课两赛”在招贴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首届大广赛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4):166-167+170.
  作者简介:葛田田(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从事民艺、视觉设计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