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在某些层面上肩负着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教学重任。介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教育者必须针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最好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理念的教学组织架构,以期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此,本文重点探讨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整合效果,以及深化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理念,仅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设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0 前言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作为一门具备艺术性、科学性的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往往建立在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介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实际教学过程往往需要融入多种学科知识,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说,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针对于此,构建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时,教育者必须严格贯彻与突出“工程实践性”特点,意在从实践教学中深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确保学生个体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1 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专业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旨在通过加强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设计能力与运用能力。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而言,本身就是集系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设计工作,涉及的设计层面众多,如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等。为确保上述规划设计内容得以顺利贯彻与落实,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1]
鉴于此,风景园林专业主要针对上述设计层面,制定不同培养目标,以期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从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来看,教师人员需要重点讲解风景旅游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学、地理学等知识内容,通过讲解上述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从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工作来看,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从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来看,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各类城市绿地,如小区、街头绿地、城市广场等设计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
2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风景园林属于兼备艺术色彩与科学色彩的工科类学科,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中属于建筑学类。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规划往往多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知识、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技术、建筑与城乡规划知识等方面内容为主。各大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会立足于本校教学特点,以及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选择并制定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然而,正式教学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出現不同程度的实践问题。[2]具体如下:
2.1 课程体系独立性特征明显,协调性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国内风景园林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得到明显加强。多数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对院内风景园林课程进行了充分完善,并对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有效优化。然而,介于风景园林课程的多元化特征,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未得到有效整合,使得课程体系独立现象明显。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多由不同专业教师进行担任,教师之间协调交流效果不佳,导致课程之间往往呈现出独立性特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难以得到有效加强。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述的知识较为零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实现学以致用教学要求。以设计表达课程为例。设计表达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以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为主,学生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并制定相关设计内容进行合理表达。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人员对于“设计”与“表达”两大教学板块的结合情况缺乏重视,过于侧重教学设计课程,往往忽略学生个体表达,使得教学效率与个人能力无法达到预期水平。[3]
2.2 重复性教学问题广泛存在,教学深度有限
目前,设计选题重复、课堂内容反复基本上成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现象。如果设计课程教师发现学生表达能力相对欠缺的情况时,往往会针对技巧教学方面,进行反复实践。而教授设计表达知识的教师人员,并未将设计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内容,导致学生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掌握学习重点。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多会在每学期教学当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反复训练。对于其他相关课程而言,如植物设计、施工设计等,多会以单独布置形式体现。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多会针对某一类型设计进行大量实践,并反复完成。如此一来,学生无法掌握其他知识内容,或者理解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4]
2.3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轨,设计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程技术往往是风景园林艺术效果得以顺利表达及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校期间,学生往往需要付诸大量实践与时间,以期更好地掌握与风景园林专业有关的知识内容。学校方面也会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深化学生专业能力。
然而,部分课程比较适合单独开设,而部分课程比较适合与设计课程协调发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设计等课程。且这些课程最好以设计课为主要教学内容,更好地深化辅助课教学效果。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课程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多会出现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轨的情况,导致设计教学效率多存在不高的问题。[5]
3 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风景园林作为应用型学科的代表课程,涉及的学科内容较为宽泛,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针对于此,在构建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人员需要重点突出课程的“工程实践性”特征,并以“综合设计”为主线设计方法,形成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构建主干清晰的培养构建体系
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综合设计为课程主干核心内容。一方面,创设优美空间环境,加强学生综合设计与美学设计能力,以便更好地深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往往多体现出综合性特点,如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内容。针对于此,在构建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建议教学人员必须构建主干清晰的体系内容,融入科学技术、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个体的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3.2 构建并形成多科学共融的综合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方面最好以综合设计为主线教学方式,积极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形成以“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内容。教师人员根据上述课程体系建设标准,构建以设计课为主的引导目标,加强相关课程群的整合效果,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中,在纵向设计方面,设计课应该全面贯穿整个教育阶段,重点提出设计课的主体位置。与此同时,积极利用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与加强理解。在横向方面,教师人员最好以“综合设计课程群”模式为主,最好将设计美学系列课与技术系列课融入其中,目的在于与设计课程紧密联系到一起,保证学生与教师可以合力解决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 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内容的课程群体
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内容的课程群体可以从初步课程教学、建筑设计教学两个方面入手。其中,在初步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建议教师人员可以从基础美学入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并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个性化发展能力。在建筑设计教学的设计方面,建议教师人员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实现三位一体目标方面入手,构建园林教学体系,让学生明确园林教学本质。
4 结语
风景园林课程具备双重性教学特征,即艺术性与科学性,导致正式教学过程中必须集中体现出上述特征,以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系统认知能力。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多元化、开放性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现阶段风景园林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问题,建议教师人员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组织架构与大纲内容。并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最好形成以素质与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个体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毓隽,陈波.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艺术教育,2016(01):206-208.
[2] 李燕,李胜.高考改革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04):15-19.
[3] 吳银玲,陈必锋,肖慧玲.建筑类专业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07):241-243.
[4] 杨贤均,王业社,陈立军.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3):20-22.
[5] 彭俊生,彭培好,陈文德,潘欣,赵印泉,别小娟.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09):85-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