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尪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尪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症状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尪痹虽为现代焦树德所提出,不过历史上也有尪痹相关论述,但不系统。通过对尪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尪痹的病名、尪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尪痹的论述及尪痹的治疗等,补充了中医风湿病学的内容,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因此,尪痹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对中医风湿病学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尪痹;关节炎,类风湿;风湿病(痹病);特殊痹;虚邪瘀;三级痹病;源流
   尪痹是指具有关节变形、肿大、僵硬,不能屈伸,筋缩肉卷,身体羸瘦,骨质受损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尪”,其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身体羸弱的废疾而言。尪痹的特点在于“尪”,因此,尪痹是从其症状特征角度命名的痹病,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本文对尪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
  1 尪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中无尪痹病名。尪痹之“尪”,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在“中风历节病篇”中所说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其中“身体羸尪”一词,言其关节肿大,身瘦胫曲之意;具体来说,“尪”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的废疾。《辞源》注曰:“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痹”指痹病。“尪痹”即指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病。而对于这种肢体变形、关节肿大、僵硬、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病,临床上又会经常见到,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重。古代医家对这类疾病尚缺乏系统的论述和命名,有称之“骨痹”“肾痹”,又有“历节”“顽痹”,还有“鹤膝风”“鼓槌风”等。焦树德在前人的基礎上潜心研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把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筋挛肉卷、屈伸不能、活动受限、几成废人的这类痹病,命名为“尪痹”,以区别行痹、痛痹、著痹。同时,将本病的因、证、脉、治进行了归纳整理,为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发生与转化、治法方药与诊治规律奠定了基础。其后,尪痹被《痹病论治学》《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得到中医风湿病学界的认同,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将尪痹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 尪痹的病因病机
   尪痹的发生,多为正虚邪犯,正虚以肾气亏虚为主,邪犯以寒邪侵袭多见。此外,内生虚热,外感他邪,亦可致本病。如明·龚信《古今医鉴》曰:“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
  2.1 肾虚寒侵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房室过度等,而致肾虚;寒湿之邪,则乘虚深侵入肾,邪袭筋骨,痹阻经络,血气不行,筋骨失养,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至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而致尪痹。如《素问·气穴论篇》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而致本病。宋代《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胯腰脊冷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曰:“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而致本病。
  2.2 冬寒入肾 寒为冬季主气,肾王于冬,感受寒邪,肾先应之,故寒气可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久而关节肢体变形,成为尪羸难愈之疾。正如《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明·叶文龄《医学统旨》曰:“肘膝肿痛,臂胻细小,……皆不过风寒湿之流注而作病也。”
  2.3 复感舍肾 痹病若迁延不愈又反复感受三气之邪,则邪气可内舍其所合而渐渐深入,使病复杂而重。冬春季节,寒风气胜,此时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肝肾同源,筋骨同病,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难以行走。如《素问·痹论篇》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2.4 肾督同病 督脉不足,肾督相连,寒湿深侵,肾督同病。督为阳脉之海,起于肾下胞中,肾督相连,外邪入侵,不但寒湿伤肾,并可伤及督脉,而发尪痹。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督脉为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腰似折,髀不可以曲,督脉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一着风寒湿邪,则经气不行,腰脊板强。”
  2.5 湿热伤肾 湿热之域,阳性体质之人,因热贪凉,风寒湿深侵入肾,从阳化热。湿热蕴蒸,耗伤阴精,肝肾受损,筋骨失养,渐成尪痹。
  2.6 痰瘀痹阻 饮食内伤,情志不遂,跌打损伤等可致痰浊瘀血;或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胶结于关节;肾阳气虚,水湿不化,血失温运,为痰为瘀,痰瘀既阻滞经络又壅遏邪气,痰瘀邪气相搏,经络气血闭阻,而发尪痹。宋·窦材《扁鹊心书》曰:“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清·董西园《医级》曰:“痹非三气,患在痰瘀。”
   综上所述,尪痹病位在筋骨、关节、肌肉,与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尪痹之发生,要因寒湿邪重,深侵入肾,久致肾肝脾皆虚,风寒湿邪深入脏腑筋骨,精髓生化乏源,筋骨肌肉失养,痰浊瘀血凝滞,而出现关节肌肉的病变;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痰)”三个方面[5],其基本病机是肾虚邪滞,不通不荣。本病病程较长,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久则肝肾两虚;标实以寒邪为主,兼有风湿热等邪,以及痰瘀为患。新病以邪实为主,痹久邪留伤正,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痰瘀互结,深入筋骨,迁延难愈。
  3 尪痹的主要表现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素问·气穴论篇》)“骨痛爪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手足寒,骨节痛。”“关节疼痛而烦。”(《伤寒论》)“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金匮要略》《医门法律》《张氏医通》)“骨节蹉跌。”(《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杂病源流犀烛》《杂病广要》)“四肢挛痛,关节浮肿。”(《奇效良方》《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肘膝肿痛,臂胻细小……或止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胻腿枯细。”(《医学统旨》)“骨节痛极,久则手足蜷挛……甚则身体块瘰。”(《医学入门》)“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细。”(《医门法律》)“四肢手足不举,……拘挛作痛,蜷缩难伸。”(《症因脉治》)“手足肿痛如锥,苦楚异状。”“四肢缓纵,痛历关节。”(《杂证会心录》)“骨骱烦痛。”(《温病条辨》)“四肢痹痛,筋骨不舒。”(《类证治裁》)“肾虚寒胜证: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肾虚标热轻证:夜间关节疼痛加重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可减轻疼痛,但过久后又觉疼痛加重,又赶紧收入被中。”“肾虚标热重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肾虚督寒证:脊柱僵硬、腰脊疼痛,或项背僵痛,或腰胯疼痛,两腿活动受限,喜暖怕寒,甚至脊柱伛偻。更甚者可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尪废之疾。舌苔薄白或白,脉多沉弦或弦细,尺脉多小。”“湿热伤肾证:关节肿痛,用手扪之发热,或下午潮热,久久不解;膝腿酸痛无力,关节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焦树德)    综合文献所述,尪痹的主要症状有关节变形、肿大、僵硬,不能屈伸,筋缩肉卷,身体羸瘦,臂臑枯细,骨质损害,膝踝肿大,肋肘不得伸,活动受限,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生活不能自理。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结核性关节炎后期、大骨节病后期等出现尪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尪痹的论述
  4.1 古代医家对尪痹的论述 《金匮要略》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等后世医家多从其说。清·喻昌《医门法律》注曰:“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尫羸,筋骨痹也。”古代中医书中,也有不少类似本病的论述。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历节”时说:“久不治令人骨节蹉跌。”《医学统旨》说:“肘膝肿痛,臂胻细小,名鹤膝风。”《医门法律》所论“鹤膝风”其实也属于尪痹范畴:“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细者。”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尪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可见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有的痹病可致关节变形、肢体残废。这些记载,颇似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4.2 近现代医家对尪痹的论述 胡翘武认为本病“损骨之期为类风关之末期阶段”。蔡友敬认为痹病“若症见骨节蹉跌,关节浸肿刺痛,……为痰浊瘀血交结,停留关节,闭阻经络”。朱良春认为本病“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关节肿痛反复发作,以致关节变形,骨节蹉跎。……肾督亏虚为正虚的一面,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经隧、骨骱为邪实的一面”。董建华认为本病“久病入肾,邪深至骨,或精血内亏,肝肾不足之人,症见身体羸瘦,皮肤枯涩,疼痛掣骨,不得屈伸”。汪履秋认为本病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邪久羁,气血津液运行涩滞,痰浊瘀血闭阻关节所致。路志正认为“饮食不节,痰瘀互结,闭阻经络,甚则深陷骨髓,使关节肿胀变形,肌肉萎缩而成顽痹、尪痹。”李寿山认为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久痹正虚,邪留不去,痹阻络脉,留着关节,深入骨骱,以致关节肿胀畸形,屈伸障碍”。胡毓恒认为“痹成于正虚受邪……邪客筋骨,日久筋损伤肝,骨损伤肾,关节拘急掣痛,甚至强直变形、功能严重障碍”。周仲瑛提出“就尪痹而言,外邪作用于人体发病,……若复感外邪,又可促使病情愈益发展加重”“痰盛则肢体肿胀僵硬,重滞麻木;瘀盛则骨节刺痛,强直畸形”。王兆铭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尪痹等难治之痹:病情中期,部分关节出现骨腐蚀,或关节变形,形成纤维强直、骨性强直;病情晚期,骨侵蚀严重,关节疼痛、肿胀,某些大关节发生畸形,强直固定。
  4.3 焦树德对尪痹的论述 1981年12月焦树德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以《尪痹刍议》为题提出尪痹理论。焦树德在临床上观察到一些痹病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重。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他提出临床表现为肢体变形、关节肿大、僵硬、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病为“尪痹”。尪痹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等多方面而致肾虚。肾为寒水之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肝肾同源,筋骨失养,久则关节变形,而成尪赢之疾。其中“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是尪痹不同于其他痹病之处[6]。具体来说,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5种:①素体肾弱,寒湿深侵入肾;②冬季寒盛,感受三邪;③复感三邪,内舍肾肝;④督脉不足,肾督相联,寒湿深侵,肾督同病;⑤湿熱之域,阳性体质之人,湿热蕴蒸,耗伤阴精,肝肾受损,筋骨失养,渐成尪痹。可见尪痹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深重,主要是风寒湿三邪已经深侵入肾督,并影响到肝,骨损筋挛,且病程长,寒湿、贼风、痰浊、湿热、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加重了病情。尪痹的常见证候有:肾虚寒胜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肾虚督寒证,湿热伤肾证[7]。
  5 尪痹的临床意义
   尪痹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①焦树德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尪痹可为关节肿大变形痹病的名称。尪痹的提出,补充了《内经》所论诸痹的不足,发展了中医风湿病(痹病)学理论。②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很多痹病,渐形成“尪”的状态,此时的辨治,有其较特殊的自身规律,用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疗行痹、痛痹、着痹等一般方法,疗效不彰;焦树德研究制定适合尪痹自身规律的理法方药,并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效地解决中医临床实际问题。③西医风湿病学有类风湿关节炎一病,而中医无此名称,尪痹的提出正好与西医此病相对应,完善了中医风湿病病种。“尪痹”理论的提出,具有发展和创新意义,是对中医临床风湿学的重要贡献,有着重要意义。
   尪痹作为“尪羸变形的痹病”之义,已成为共识,这类痹病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而在所有顽固难治的现代医学风湿性疾病中,又以类风湿关节炎最为典型,是尪痹的代表,故焦树德把类风湿关节炎称为尪痹。但是根据尪痹所描述的痹病特点,以变形的“尪”为主,因此,尪痹多指关节肿大变形的类风湿关节炎。故笔者认为,尪痹可作为已变形的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名称是合适;而以顽痹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更有临床意义[8]。
  6 尪痹相关问题
  6.1 尪痹与顽痹 两者都是痹病中病机较复杂、治疗较困难者,均可出现在痹病晚期。顽痹多具有病程长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变范围广泛而又复杂多变的特点,以脏腑功能紊乱显著和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是一般药物和治疗方法难以取效的顽固痹病。而尪痹以关节变形、僵硬、不能屈伸,活动受限,身体尪羸,骨质损害为主要特征,也可见起病急骤,直至关节变形肢体残疾,卧床不起者。当然,顽痹晚期变形者也可表现为尪痹;而久治不愈的尪痹也是顽痹。
  6.2 尪痹与痰瘀痹 两者一般都具有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等特点;多见于风湿病中晚期。但痰瘀痹是以瘀血痰浊闭阻为主要病机,临床表现以关节刺痛、漫肿等瘀血痰浊特点为主的痹病[9-10]。尪痹是指具有关节变形肿大、屈伸不利等表现的痹病,肿大变形是其特征。当两者互见时可异病同治。   6.3 尪痹与骨痹 两者均可见骨节变形之状。骨痹是以四肢关节沉重、疼痛,甚则强直畸形,屈伸或转动不利为特点,病位在骨[11]。尪痹则以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为特点,病变部位涉及全身肌肉筋骨关节。但骨痹晚期可发展为尪痹。
  6.4 尪痹与肾痹 两者病机都与肾虚有关,均可见骨关节肿大僵硬或畸形等表现。肾痹多以关节疼痛,骨重难举,腰背酸痛,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倦曲不伸,步履艰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脘腹胀满等为主要表现[12]。尪痹则具有关节肿大变形等特点。当然,肾痹严重者也可表现尪痹。
  7 尪痹的治疗
  7.1 尪痹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辅以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治瘀通络可祛瘀生新。治疗时抓住补肾祛寒这一原则,随证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法,标本兼顾。若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可选用具有钻透搜剔作用的虫类药物。若见邪郁久化热者,则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若邪已化热者,则用补肾清热之法,俟标热得清后,再投补肾祛寒之药,以治其本。同时注意调护脾胃。
  7.2 历代医家对尪痹的论治
  7.2.1 有关医家对尪痹的论治 《金匮要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等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用“三痹汤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治疗本病“肢节肿痛,脉涩,死血也,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王肯堂《证治准绳》对于本病“痰挟死血,丹溪控涎散”。近代张伯臾对于本病“痰瘀凝结而变形者,需加入虫类搜剔,如僵蚕、全蝎、地鳖虫、蜈蚣、露蜂房、蕲蛇、乌梢蛇等”。姜春华强调本病“关节炎变形日久,勿作风治,宜大补气,如十全大补、当归补血、六君、六味等方。另外可用地龙、蕲蛇、白花蛇、乌梢蛇、蜈蚣、全蝎等”。胡翘武治疗本病主张:初病在经治气;久病入络治血;末期损骨治肾。损骨之期为类风关之末期阶段,治非大剂填精补髓,峻补肝肾之剂不为功。蔡友敬治疗本病“骨节蹉跌,关节浸肿刺痛,持续难消”者采用化痰逐瘀法。朱良春创制的益肾蠲痹丸治疗本病。史济柱治疗本病早期宣痹通络为主;中后期畸形日甚,治当补养肝肾,强骨舒筋祛痹。汪履秋治疗本病创祛风宣湿,化痰消瘀,故以枝藤散邪,虫蚁搜剔的治则。娄多峰研制了“痹隆清安”“痹苦乃停”等内服药和“痹证膏”“消伤痛搽剂”等外用药物治疗本病。周仲瑛提出尪痹证治六要:审病邪属性,辨寒热虚实;化痰祛瘀,重用虫类搜剔;治本顾标,益肾补气养血;区别病位,结合辨病用药等。陈崑山治疗本病变形期:多用补气血,益肝肾,祛瘀化痰散结,驱邪通络止痛;采用综合疗法,如药物外敷、药物蒸洗泡浴、针灸理疗和功能锻炼等。
  7.2.2 焦树德对尪痹的论治 焦树德论治尪痹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养肝、荣筋,疏散化解风寒湿三邪,从内出外,有主有辅,实为标本兼顾之法。治疗中在重用辛热燥烈的补阳药的同时,适当配伍柔润之品,以防伤阴;对于有热象的患者更要加养阴清热之品。从而刚柔相济,阴阳双补,疗效显著。①肾虚寒胜证:治以补肾祛寒,通络止痛。方药:补肾祛寒治尪汤。本证病程既久,故服药亦需较长时间,才能渐渐见效。只要辨证准确,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用百剂左右。②肾虚标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温肾助阳。方药:轻症,加减补肾治尪汤。本方是在补肾祛寒治尪汤的基础上,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而成。重症,补肾清热治尪汤[13]。③肾虚督寒证:治以补肾助阳,壮督通络。方药:补肾强督治尪汤。④湿热伤肾证:治以补肾清热,化湿通络。方药:补肾清化治尪汤。治疗一段时间,如出现关节喜暖怕凉之症者,可参照补肾治尪汤或补肾清热治尪汤法加减。焦树德还创制了“尪痹冲剂”“尪痹康复Ⅰ号”“尪痹康复号Ⅱ”等尪痹系列中药新药。
  8 尪痹的转归预后
   尪痹证候复杂,多易造成致残。若病情起伏,缠绵不止,缓解、复发交替出现,迁延多年,造成全身羸弱,预后较差;若起病骤急,病情鸱张,愈发愈甚,病情难以控制,直至关节变形,终致残疾。如《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久不治令人骨节蹉跌。”若发病起始重笃,经过及时治疗,逐渐趋向缓和、稳定,甚至自然缓解,预后尚可。
  9 结 语
   尪痹病位在筋骨关节肌肉,与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尪痹发病多因正虚邪侵,病因多端,多与肾虚、邪侵、痰瘀等有关,可概括为“虚邪瘀(痰)”三个方面。肾虚邪滞,不通不荣,是其基本病机。本病多为痹病晚期,故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虚为主,久则肝肾两虚;标实以寒邪为主,兼有风湿热等邪,亦可与痰瘀相兼为患。尪痹的治疗以补肾祛寒为原则。另外,还须注重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本病若愈发愈甚,难以控制,而至关节变形,预后较差;若经过长期正确及时的治疗,亦可逐渐趋向缓和、稳定,生活尚可自理。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14],尪痹就是二级病名(特殊痹)下面的三级病名。尪痹的提出及理法方药的确立,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中医风湿病的发展和创新。
  10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9-304.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焦树德.尪痹的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2,33(3):11-12.
  [7] 焦树德.再谈尪痹的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7,38(8):504-505.
  [8] 李满意,娄玉钤.顽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7):54-59.
  [9] 李满意,娄玉钤.瘀血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5):51-56.
  [10] 李满意,娄玉钤.痰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6):48-53.
  [11] 李满意,娄玉钤.骨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3(12):59-68.
  [12] 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13] 焦樹德.类风湿关节炎从尪痹论治[J].江苏中医药,2008,40(1):5-6.
  [1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9-04-05;修回日期:2019-0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