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采用層递式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能够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 写作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88-02
一、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作文教学多为适应考试,课堂上作文讲述的时间很少,多以语文的文章理解思考为主题,在作文的教学方面颇有放任自流之势,教师或会对学生讲解一些范文,讲述一些能拿高分的写作方式,部分学生背诵所谓的范文,写作中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难以拓展写作的思路,学生内心深处将写作当作是一种任务,缺乏创作的乐趣和动力,写出的内容就较为敷衍。
2.学生方面
学生在写作中难以获得满足感,甚至容易因写作找不到思路,而制约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写作只要让教师过目过关就行,写作中的抄袭事件屡禁不止,对于部分的标题学生找不到思路也没有素材,他们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写作优势,在写作上缺乏信心,作文的表述尚不够流利,何谈语句优美,情感表达上也较为单一,整篇文章索然无味。
二、层递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层层递进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应首当其冲的激发出学生的创作兴趣,兴趣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排除对语文作文先入为主的恐惧心理,与直截了当的安排作文任务不同,教师若是先绝口不提作文,触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进而让学生分享写作素材,创作时他们的思路就得到了延展。例如:要求写经典题目“我的家乡”时,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又实则复杂,学生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他们身处于家乡,又由于太过熟悉不知道写些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看似轻松的提出话引:“今天我路过……发现了……”学生们也讨论起来,针对家乡某一处的变化进行讨论,而后教师引导:“我们国家有963.4057万平方公里,我们就占了……公里,但是我们的家乡却应有尽有……”引出这样的话题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反而能够结合家乡的景色、小吃、人文等展开互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引导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说一些不同的内容,最后当学生已经对家乡产生了很多的讨论思路后将还未说出口的话,课堂上没有讨论尽兴的话写出来,学生们兴趣较高。
2.锻炼小学生的表达创新思维
小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导致创作成为语文中最困难的部分,教师应通过层次递进的模式,一环套一环,在学生原本较为枯燥的内容上进行整改,使得学生在创作时能够写出灵动的语言,继而表述深层次的情感。例如:学生原本在描述“我的妈妈”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中年妇女”,教师认为不妥,稍有贬义,让学生尝试进行修改,甲说:“我的妈妈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在我的心中妈妈永远年轻,永远是一名少女”。乙说:“我的妈妈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但我看来妈妈是最美的中年人”。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结合某句不适宜的句子提出十几种,几十种的修改方式,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反馈替换某个词汇等,课后让学生多积累多思考,不一定要看范文,自己也能够随着阅读的累积,突发奇想说出有新意的想法。
3.升华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基于观察能力之上,联合掌握的写作技巧形成的一种作文自主创新能力,如,根据要求写出学生难忘的第一次,学生要回顾自己日常中的第一次,有第一次难忘的引子,就可以借助修辞技巧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先是结合题目立意,继而修辞润色,最后情感升华,层层递进中轻松的就完成了作文任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自主购物、第一次尝试剪指甲等,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记录在作文中,越是细腻的描写,越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学生的感悟能力通常是从感官层面先进行观察,而后在思维层面进行延伸,最后在精神层面获得感悟的过程,这样就规避了学生创作中毫无灵感的问题,让学生摸索到写作的方式,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例如:小学常见的命题“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身边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但大多都较为枯燥单一,他们并不认为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难忘,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会发现,一次帮妈妈打扫卫生、一次比平时快很多的完成了作业,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竟然还记忆尤新,继而深挖,那次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时,自己发现了新型扫地机器人真是智能化,省时又省力,继而就想到了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联系到自己的身上,想到自己如果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够发明这样的科学用品,就能够让更多的妈妈在生活中变得更轻松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作文创作是教学的基础要求,也是语文的重点环节,学生的作文成绩不如人意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应从自身与学生的身上寻找问题,通过实质性的层层递进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作文产生兴趣和自信,进而提高作文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