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指導性意见,其中社会教育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科目。文章从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幼儿园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社会课程;社会交往;社会适应;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64-02
一、通过开展互动课堂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的人际交往是指幼儿个体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幼儿的过程。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人际交往相对有限,主要是师幼交际以及同伴交往,因此可以通过互动课堂的构建让幼儿学会尊重、真诚、包容、平等、合作的人际交往准则,从而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勇于表达。幼儿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一定的内隐性,即往往需要成人的主动询问、引导等来调动他们的语言表达需求。因此低龄幼儿经常出现不敢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现象,比如感觉寒冷或者闷热,不会主动寻找教师帮忙增减衣物;有便意时不敢及时找教师帮忙解决如厕解决而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等。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应做到尊重幼儿人格,以真诚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和鼓励的话语等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激发幼儿的人际交往需求。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方式让幼儿自主表达,如在绘本教学中让幼儿描述画面的人、事、物,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和同伴们讲一讲绘本中的故事内容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提高交际能力。比如,笔者在小班社会教学《我来告诉你》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尽快熟悉彼此,开展了“芝麻开门”的小游戏,每个幼儿轮流上台站在屏风后,大家喊“芝麻开门”后,并唱“请问你是谁?”被问的幼儿走上前介绍自己的名字:“大家好,我是×××,我今年四岁了……”这样的社会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敢于表现自我,促进幼儿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
二是同伴互动,鼓励幼儿融入集体。同伴交流是幼儿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与形式,幼儿之间在年龄、认知和心理方面较贴近,因此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能够顺利实现。因此在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交流互动,促进幼儿融入集体生活。第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来让同伴认识与接纳自己。笔者发现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小团体”,即只跟固定的几个小朋友交往,这通常与我们基于学号编排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关,所以幼儿只认识和自己学号相近的几个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叫不出姓名。因此可以让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结交好友,促进朋辈交往行为的发生。第二,通过合作学习与活动促进同伴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分组学习或者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让幼儿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交际,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比如,笔者在中班社会教学《合作真快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笔者让幼儿四人一组站在一张打开的报纸上,要求小脚不能离开报纸,然后进行一次接一次的对折,每折一次幼儿小脚能够站立的空间就缩小一半,孩子们相互拥抱着,有的想办法脚踩脚站立,最多的一个小组竟然折叠了6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可见幼儿在合作意识的支配之下能够发挥自己的团队精神,开展同伴互助,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规范道德与行为发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逐渐地接受与履行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能力,其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应该携手家庭重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以此来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意识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是人能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幼儿的规则意识薄弱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部分家长尤其是祖辈存在过度溺爱的问题,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无理需求,导致幼儿形成了自私、偏激、狭隘的个性和情绪,没有规则意识,以自我为主。因此幼儿园应该与家长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树立时间观念,不赖床、不拖沓,注重效率;如规则观念,在园期间服从教师,在家听从父母,在外规范行为。笔者在社会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情境来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比如在《学会等待好处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午餐前排队洗洗小手、排队做游戏、排队走楼梯等事例引导幼儿思考:洗手时为什么要排排队?——因为要有秩序,不乱挤乱插。做游戏时为什么要排队?——因为只有一个接一个才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玩到。走楼梯时为什么要排队?——因为推挤会引发跌倒踩踏等事故。家长也可以在过马路的时候要求幼儿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的交通口诀,不抢行,慢慢让幼儿都能够反思学会等待的重要性。
二是独立意识的培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具备独立于社会的各项基本能力和技能,这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幼儿独立意识的教育同样须通过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引导来实现。比如,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参与,在手工活动中鼓励幼儿独立创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能不当干涉或过度干预。在家庭中,家长不事事包办替代,而是多尝试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在中班社会教学《我的生活我安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首先,教师呈现起床、穿衣服、洗漱、早餐、读书、活动、午餐、休息、游戏、活动、晚餐、读书、睡觉这一基本的一日生活环节,然后让孩子通过角色情境模仿的方式说说每一个环节自己该怎么做。比如如何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如何搞好个人卫生、如何自己用餐和如厕等。在真实的情境模式下,表演的孩子以及下面的小观众都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道理,并自主地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学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逐步培养起独立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基本理念在于尊重幼儿的独特个性,挖掘幼儿的社会性;其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当然,幼儿的社会性是在观察与模仿中发展起来的,这就需要在成人生活中积极示范与引导,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何宏灵,凤欣玲,代乃利,等.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0(5):837-840.
[4]马钰晗,邹萍.蒙氏教学法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8(60):185-186.
[5]孔凡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胡淑全(1975—),女,福建莆田人,一级教师,专科,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岭美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