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慕课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慕课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慕课教学实现了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给予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出发,阐释了慕课的优劣,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慕课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才是现代教育最有效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慕课;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24-02
   慕课是在网络和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慕课的优势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单纯的慕课和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都存在劣势,也各具优势,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慕课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慕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慕课是在网络和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话语权,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在线讨论交流和在线答疑、在线测验、在线考试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整合教学资源。慕课坚持开放共享的建、用、学方式。通过建立跨区跨校慕课联盟,推动慕课的开放共享力度,实现高质量慕课资源共享。丰富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授课教师团队,专业化的视频制作服务,让优秀的教学资源惠及每一位学生,让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走进大学课堂,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可以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内容。慕课视频的每一个小节都是教师基于知识点的精致教学设计,有清晰的学习导航和学习目标。慕课视频与相关素材达到精妙的融合,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生态。每个视频5—6分钟,学生听课容易集中注意力。授课形式的碎片化,也考虑到新一代大学生“网上原住民”的接受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丰富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过程的个别化,线上听课非常灵活,哪里没有听清楚随时可以停下来反复看,更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习惯。由于学习方式更灵活,大学生可以任意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线上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况,可以督促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灵活的交互讨论,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的效果也比较好,弥补了传统课堂交流讨论时间有限的不足。
   但是慕课教学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感染性淡化,缺乏现场感。慕课是在线课程,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尽管录制的视频是精品,但学生自己观看没有氛围,要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青年学生往往有从众心理。而且录制的视频时效性不强,如果是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即时发生的事例,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更有实效性。
   交流程式化,缺乏情感色彩。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教室是心灵交换的场所,人是有感情的,慕课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是预设的问题,隔着屏幕,缺少了情感共鸣。
   动力性不足,缺少责任意识。尽管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慕课学习时间,而且通过技术手段也可以防止学生拖拽视频,但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学习会产生懈怠。而且大学生有表现欲望,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
   价值感淡化,缺少成就动力。慕課只有几次线下见面课,但线下教师课堂不再讲课,或是与学生讨论互动,或是答疑解惑,教师没有成就感,甚至感受不到教师的价值。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慕课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缺少了教师的深入讲解,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理想。而传统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索—研究式、个案—范例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现场教学更有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面对面的教学更有现场感,可以随时解决临时生成的问题,师生可以随时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平台展示自己,课堂教学氛围更好。
   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识的讲授有情感交流,有眼神互动,教师拥有主导地位,把控整个教学进程,知识的讲授也更系统。
   传统课堂教学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授课形式较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带来的弊端就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致使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坐在教室无精打采。
   以教师为本位。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本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唯一的驱动力,教师只关注课程知识目标的达成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背离了大学课堂“培养人”的教学本质。
   实践环节形式化。尽管高校强调实践教学,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实践环节基本流于形式,重知识轻能力,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模式
   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单纯的慕课和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都存在劣势,大学课堂更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根本性变化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生可以直接在线上获取知识,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果。互联网时代的猛烈冲击,高校学生的出勤率和抬头率让每个教师都头疼,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慕课的优势,线下线上优势互补,既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又强化了面对面的课堂互动。线上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更符合新时代特点,也更符合大学生的特点;线下学习深入透彻,满足大学生的需求[1]。    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资源的混合。合理安排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借助“慕课”平台,线上精心开发设计课程视频,把基础性的知识制作成视频,同时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案例链接、课程PPT、练习、作业、拓展资料、参考书目等,线上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内容。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教学是线上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难点重点及答疑解惑,线下教学更有针对性。线下生动有趣的教师面授,学生学习心得的分享,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学习环境的混合。一个理想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多种功能,能够使大学生参与多个正式、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优化设计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教師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很重要,引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中找寻知识,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方式的混合。首先,科学分配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学时。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科学安排线上线下的学时。一轮学习后总结反馈,课程线上线下的学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效果等进行更合理的调整。其次,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线上考核利用现代技术,比如人脸识别、观看视频不能拖拽、完成相关测验及线上考试等,科学设置成绩的权重分配,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努力学习的行为值得肯定,线上考试可以通过慕课教学平台的试题库进行,全部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系统会自动给出测试结果,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线下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学习心得、课程考试等形式,线下考试主要是主观题,着重考核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线下课堂更关注学习的成效。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变得“活”起来、“火”起来。
   有利于听课率出勤率的提高。慕课线上教学的每个视频每一个小节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点清晰、每个视频五六分钟,学生听课灵活,用手机、用碎片时间,大学生自主听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而且线上视频设置合理,只要离开或者没有观看,视频就不进行。线下见面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课时不多,学生很珍惜,听课效果和互动效果好。
   有利于课堂参与率的增加。线上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及相关素材,线下课堂学生与教师零距离的交流,教师通过专题讲授、答疑解惑、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走入求知求真的旅程[2]。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使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相互补充,既能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广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