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彰显初中历史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峰
摘 要: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学习历史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获得智慧和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因此,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辩证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彰显魅力
历史由于过去性、具体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情境教学通过整合一切教学资源、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学习场景,使僵化的历史人物、事件鲜活起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彰显历史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中巧设情境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借助多媒体巧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单一、枯燥的不足,为学生呈现一个 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很多历史知识被拍成影视剧,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为学生插入影视剧片段,把电影电视剧搬到历史课堂上,利用其动感优势,直击学生的心灵,增强情感体验,有效地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让初中历史因多媒体而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况。学习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视剧片段,为学生再现历史场景,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目睹烟馆林立的城镇,人们一个个吞云吐雾,不仅销蚀着健康还丧失了信念和意志……面对委顿萧条的社会状况,林则徐开始轰轰烈烈的销烟运动,随着一箱箱鸦片被销毁,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彰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唤起学生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借助问题巧设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有效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指明思考和学习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问题的机械性,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是设计一些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既让学生理清知识,还发散思维,一举两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抗击八国联军》,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假如你处于这一历史时期,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他们会想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会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会解读《辛丑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把课文内容有效串联起来,使得学生在脑海里构建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的知识网络图,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产生有效的记忆,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故事巧设情境
历史是由一个个故事穿起来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历史中蕴含着许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历史故事巧设情境,用故事中高尚的人物品德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等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導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化主题。故事是历史教学的一大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情境教学的实施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践行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苗苗.有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7(3).
[2]沈燕芬.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9(11).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