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友梅
摘 要: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之中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只有调动起学生自评互改的积极性,教给评改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互评自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培养自改意识;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自改互评,形成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评改;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2-012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112
习作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位教师都对习作教学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习作精批细改,学生却往往只注重分数,不注重教师的修改意见,导致作文评改效率不高。《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批改习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年级阶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培养自我批改作文的习惯,到了高年级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与中年级相比,要求更高也更全面了。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走出一条教师批阅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的新路来。
一、转变观念,培养自改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能力的培养,把评改习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修改习作,提高写作水平,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由此看来,学生自評自改很重要。
教师可以引经据典,用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我先给学生讲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典故,让他们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含义;其次以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做引子,让学生课外动手搜集名人修改文章的名句和故事;最后,以语文课前三分钟精彩分享收获来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著名作家都这样重视文章的修改,我们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更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反复地去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完美。
二、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
让学生修改习作初期,教师要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凡是修改前,教师都要浏览全班习作,了解并归纳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习作,作为修改例文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治病良方,悟出修改方法。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用彩笔修改,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符号标注出来进行修改,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让学生熟悉修改符号的运用,领悟习作修改的基本方法,师生一起总结出修改习作四字“调、删、添、换”。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归纳出的本次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学生读读手中的作品,运用修改符号练习自主修改,改完后教师阅读改后习作,选出改得最出色的作品和学生共读,让学生感受修改的魅力,明白世界上一切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习作生动感人。
三、自改互评,形成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初稿,就好比一块刚从深山里挖掘出来的大理石,粗糙而无光彩,只有经过打磨和精雕细刻,才能变得光彩照人。学生习作初稿完成后自我修改不可少,必须回过头仔细阅读习作,纠正文中明显的错别字和显而易见的错误。然后再逐段细读,调整细节,使习作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修辞恰当。除了自我修改外,还可让学生互评、小组评,让多元化的评价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上,我多采用同桌交叉评、前后桌对调评,此方法简便易行,节省时间,评后根据对方提出的建议,认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还可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一人读,其他人听,听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一一记录下来,集思广益,整合出修改方案,完成习作修改。学生修改时,教师要及时巡视关注,搜索有争议的问题,给予点拨解决。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评价都离不开阅读法,它是修改习作明显错误的捷径。学生一遍又一遍读习作,就能发现文中丢字错词、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之处;边读边想,就能找出习作的优缺点,比较准确地批注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建议;读中还能发现同学习作中格式、书写、修辞、段落结构的安排、情感的表达等多方面的闪光点和不足,概括地写出综合性评价。
在习作修改课上,学生热情高涨,勾画、批注认真,神情专注。在自评互评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升了习作的信心,也在一次次修改中提升了写作水平。多元化的习作评改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概括等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丁友梅(1965.5— ),女,汉族,甘肃榆中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习作评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