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模式下音乐类硕士研究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欣 王乙竹
【摘要】在世界顶级大学和先进学科中,研究生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构成因子,而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当依据对跨学科模式的研究这一模式来进行。A-C-T是发展音乐类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模式,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A-T-C模式培养音乐类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能力。
【关键词】A-C-T模式;跨学科;交叉;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跨学科能力培养
(一)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无论是什么学科,其开展教学活动旨在丰富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增强认知水平,而不是以培养专家为最终目的,比如在西方古希腊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我国古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也深刻体现了跨学科的教学思想。在古时便是如此,那么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以擅长某一专业为主导,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音乐也是一样,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演唱者或演奏者拿到一首音乐作品时,思维不能只是停留在单一地演唱或演奏其表面的音符与节奏上,特别是对于当代的音乐硕士研究生来说,对作品要有更深层次地认识与理解就离不开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家生平、歌词内容、歌曲形式、语言要求等多方面地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家的生平遭遇、性格命运、思想主张是影响音乐创作的最直接因素,如何更加贴近历史贴近作者心境地表现音乐这就关系到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和声学中,和声织体对音乐意境的描绘和音乐形象的刻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的把握要从和声学入手。音乐与多种学科不可分割,只有将多种学科的知识与音乐作品高度结合起来,演唱者或演奏者才能够更加精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二)培养路径
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是对综合与全面的发展与革新,如何提升研究生的跨学科能力其路径有三条。
在跨学科课程与教学上。跨学科教学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创建跨学科学习社群,根据不同问题进行小组分类,设置多种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问题相关领域学科的教师协同施教,注重对各类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交融学习,并通过组织大量实践活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无论是从课程与教学、合作项目方面还是在研究生指导上,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这三种路径,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确立身份认同为核心,更有助于推进高水平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三)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点,它是一种结合多方面学科知识,运用综合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是一种知识生产的方式,也是对传统学科的有益补充,它推动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与互补,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发展和知识体系重构。跨学科教育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宝贵的是思维方式的突破,通过对不同学科跨越彼此学科界限的学习,以发散性思维综合掌握所学知识领域日趋增长的复杂性,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
二、A-C-T模式
目前社会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由传统模式逐渐过渡到新兴新模式,两者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理论教育,灌输学科专业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后者则更加关注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融合,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处理,在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应当以严格依照这一方向发展,而A-C-T模式正是对这种新教学模式的积极响应。
(一)A-C-T模式的概念
A-C-T模式是一种基于跨学科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A代表art(艺术),研究群体以音乐类硕士研究生为主;C代表cross(交叉),将多种学科交叉学习融会贯通;T代表tutor(导师),要求各学科导师协同施教,这种将艺术、交叉、导师融为一体研究音乐类硕士研究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模式被称为“A-C-T培养模式”。它是培养音乐类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特色教学改革,是与产业进步、社会发展、艺术前沿的衔接。该模式将音樂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发展内容,有利于对国际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这和把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作为迎合当代艺术教学时代潮流发展的新模式。
(二)A-C-T模式的四个阶段
就当前,在音乐类研究生培育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如注重专业能力忽视研究、重实践而专业能力等问题,以当今现代音乐人员职业素质需求为导向,为培养出新型音乐人才,促进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等的充分融合,将其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兴趣引导、策划准备、外联实施及研究评价阶段。
第一阶段为兴趣引导时期。通过导师对多种研究对象的分析与引导,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跨学科,明确其研究方向。该阶段是作为激发研究兴趣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而能够更加自主地研究跨学科内容,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阶段为策划准备时期。该阶段应首先确立好研究时间与研究小组人员名单然后共同探讨跨学科研讨方向,再根据研究主题确立出具体的学习计划,进行组内分工,用横向与纵向思维大范围整理好可能会用到的相关学科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并搜集大量资料。树立研究实施方案后与跨学科导师取得联系,共同研讨进一步计划,为下一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阶段外联实施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协同教学由多个领域的教师组合而成,具备互动性强、相互协作的特征。情景学习理论表示,学习应当结合实际社会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构建更具价值意义的知识体系,利用多方协作的形式来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技能水平,这是一个实现文化适应和获得特定的时间共同体。该阶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要,老师应当对计划实行的每一环节都予以关注,给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并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第四阶段为研究评价阶段,通过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在一起,借助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来强化研究生对原学科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应用多方面知识,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音乐。
三、总结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现今,音乐学界已经相当重视音乐学的跨学科建设,将音乐置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在对音乐学研究与培养跨学科人才过程中,也要注意并非建立在削弱音乐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采取系统有效的方式树立同等价值学科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金相莉.交叉融合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学跨学科研究[J].艺术教育,2014.
[2]张晓刚.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欣(1977—),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