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飞地经济: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苏州工业园等飞地经济发展成功案例的激励下,飞地经济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增多,飞地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国内外学者对飞地经济的特征与内涵、模式与机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而从概念界定与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向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 飞地经济;特征;综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1-0145-03
  Abstract: Inspired by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clave economy, such as Suzhou Industrial Park,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the enclave economy is increas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clave economy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gradually emerging.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models and mechanisms, an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clave economy.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we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enclave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飞地”早年曾被作为国外矿产资源和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初加工基地,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依赖于外资,而土地、劳动力则依靠当地。孙占军将飞地定义为特别加工地,即大量生产要素来源于国外,产品供外销的部门或区域。[1]同年Min Zhou通过对唐人街这一民族飞地的研究,力图证明飞地所提供的独特的社会经济系统,不会阻碍华裔融入主流社会。相反地,其族裔资源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在苏州工业园等飞地园区的成功案例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飞地经济。2004年以后,关于飞地经济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對于飞地经济概念的界定也逐渐宽泛起来。随着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飞地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从概念界定与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展望。
  一、概念界定及特征
  我国学者对飞地经济的概念有诸多定义,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张冉等提出:飞地经济实际上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为补充、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3]
  飞地是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联系的地区,飞地经济具有空间的分离性、环境的差异性,优势的互补性和产业的关联性四方面的特征。[4]姚丹燕,刘云刚将飞地分为四个类型:行政飞地、经济飞地、飞地社区和飞地国家,从单纯的产业转移式的飞地经济,到如今其类型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飞地的内涵与特征也在不断扩充与演变;[5]飞地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点对点的产业转移模式,转移范围由单一企业、产业变为了产业链中多个关联产业的整体转移。[6]
  飞地经济的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飞入地”和“飞出地”是飞地经济实现的两大主体。周柯等认为飞出地提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飞入地则在提供土地等自然资源承接产业的转移。[7]渠涛,郝涛指出,飞出地是转出生产要素的一方,飞入地是承接生产要素的一方,二者之间由于区位、资源等差异,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相互交换,凭借飞出地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8]
  二、飞地经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飞地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飞地经济的内在机制、经济效益、运行模式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他们从要素、跨区域治理等视角出发,分析飞地经济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讨两地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与革新。研究大多基于单一或多案例对比,总结其发展规律,归纳并提出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现有个例和模式所呈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飞地经济内在机制方面,国内学者研究较为深入。冯云廷通过对国内飞地经济的典型个案,深入剖析飞地经济的内在机理,发现飞入地和飞出地要素禀赋及产业结构不同,动因在于土地约束,旨在追求经济增长。不论何种模式,与飞地转移前相比较,均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博弈均衡。[9]李鲁奇等分别从国家、区域和城市三个尺度对其空间生产机理进行论述。他们指出,飞地经济起源于地方政策试验,在国家空间重构过程中,飞地经济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为成熟,逐渐被国家所重视。而飞地经济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个别案例上,还应从宏观层面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10]
  飞地经济产生效益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增长、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来反映,戴晶晶等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凤阳县飞地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飞地经济在发展之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11]冯艳飞,向万宏运用引力模型对省际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力进行测评,认为产业结构和距离是影响飞地经济的重要因素。[12]经济成效、飞地经济吸引力等都能切实反映飞地经济的带动能力,为飞地经济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飞地经济运行模式方面,李琳等提出湖南“飞地经济”的一般模式:集约用地型、资源整合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以及旅游飞地型,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提供了湖南飞地经济模式选择的具体思路;[13]蒋费雯等将江苏省苏南、苏北飞地园区归为三种模式:封闭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和企业化模式,认为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完善共建合作机制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能够加速园区发展。[14]
  政策支持方面,张晓青,任建兰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倾斜的土地开发政策,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并在环境约束下考虑飞地经济的发展。[15]连莲,叶旭廷在对京津冀协调发展飞地经济的研究中,认为发展飞地经济已达成共识,但相关政策并不完善,应改革现有属地管理的财税商事制度,出台相关分配和管理政策,形成政策联动效应。[16]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一部分聚焦于族裔飞地经济,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以解释由于族裔差异带来的就业中的不平等现象,而后有学者力图证实其不合理性,认为族裔飞地经济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David H.Kaplan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经济,应该提供与主流经济相等的机会。[17]但这与国内飞地经济研究的内涵截然不同;另一部分则对飞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对于飞地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增长、成本节约和提升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合作共建飞地园区。
  对飞地经济这一概念,Heeks认为飞地经济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作为资源诅咒文献的推导,用“飞地经济”或“飞地出口模式”一词阐释矿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和采矿部门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18]Light认为飞地转移拥有两项重要特征:一是大量雇佣同一民族雇员的外资企业;二是企业的空间集聚。[19]
  在飞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上,Bloch等认为飞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缺乏生产力及上下游产业链有关。从黄金开采对加纳经济的贡献来看,加纳采矿业与经济其他部分的最强有力的联系是财政。尽管矿山有服务供应商(当时共有约60家公司,包括地质、钻井和工程服务),但其大多数投入是进口的,矿产品出口未经加工。[20]这一现象对飞地经济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实质性的阻碍。Phelps等将经济飞地定义为自然的、行政的或法律上的特定地区,认为其地理或形态与以下经济特征密切相关:依赖一个或几个大公司;在一项活动中高度专业化;与当地经济的弱融合,主要用于获取当地的一些生产要素。因此,经济飞地无法产生与专业化相关的本地化经济。在短期和中期,飞地可以迅速增长,以贡献出口收入,并对地方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基于内部规模经济。这一特征仍然是飞地主导的增长战略的主要基础。Phelps认为,从长远来看,飞地缺乏可持续性的特点将极大制约其发展。[21]
  在飞地经济的发展前景上,英国学者Dieu Hack-Polay运用双重性的方法研究了飞地,并认为这将产生有效的社会政策,有助于减少经济不平等。[22]印度学者Kausik Gupta和Manash R.Gupta聚焦于外国飞地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探索,研究了给予外国资本家税收减免对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长期均衡水平以及国民收入的长期均衡水平的影响。他们指出,降低外资税率虽然会在短期内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但在一定的合理条件下可能会提高国民收入的长期均衡水平。[23]Swapna Banerjee-Guha从资本的空间性及其空间关系的角度审视这些新经济飞地空间的演变,指出飞地发展曾经是殖民地国家的支柱,因此成为当代印度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成为企业成长的积极因素之一。[24]
  三、述评与研究展望
  飞地经济的探索还在逐步推进,关于飞地经济研究的文献也逐年丰富,大量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践之中。对比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研究对象多为省域内两地或跨省域两地,二者合作共建飞地园区,研究方向集中于对飞地园区模式、机制的探讨,而国外的研究对象则大多为国与国之间,在税收、管理等各方面与国内飞地经济存在本质区别,他们的研究方向更专注于单一地区的案例研究。
  从国内研究来看,由于数据采集和整理存在困难,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的存在,国内学者过多局限于微观层面,注重单个或多个案例的对比研究。当前研究仍停留在案例研究和模式对比等微观层面,对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及理论研究缺少实质性的进展。现有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极少,大多从发展模式入手后,以案例分析归纳探究其内在机理。短期来看,飞地经济能否达到预期成效?长期来看飞地经济能否给飞入地区带来可持续性的发展?如何通过两地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避免飞地双方由于利益分配出现的分歧,实现飞地经济的长效发展?部分地区高污染产业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被迫迁出至飞入地,那么飞入地的环境问题又该如何保障?如何在飞地经济中融入生态发展的理念?这些都有待我们繼续探索。与此同时,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也亟待丰富。
  从国外研究来看,外国学者对于飞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盲目乐观,甚至有学者通过具体案例指出,飞地经济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从案例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敲响警钟。现今我国很多飞地转移逐渐“由点及面”,从单个企业的转移,逐渐变为部分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有效提升了其可持续性。此外,更多学者对飞地经济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其能有效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对于国外研究的成果,我们应合理借鉴,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积极反思。
  [参考文献]
  [1]孙占军.关于在西部内陆区域建立“飞地”的构想[J].开发研究,1992(3):39-40.
  [2]Zhou M .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3, 74(3):111-113.   [3]张冉,郝斌,任浩.飞地经济模式与东中合作的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87-190+204.
  [4]李骏阳,夏惠芳.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55-60.
  [5]姚丹燕,刘云刚.从域外领土到飞地社区:人文地理学中的飞地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1):20-27.
  [6]任浩,朱士保.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631-5632.
  [7]周柯,谷洲洋.飞地经济运行机制及实现途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7(10):23-28.
  [8]渠涛,郝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飞地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160-165.
  [9]冯云廷.飞地经济模式及其互利共赢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7):94-102.
  [10]李鲁奇,马学广,鹿宇.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3):346-356.
  [11]戴晶晶,渠爱雪,周君杰,等.安徽省凤阳县飞地工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69-21373+21398.
  [12]冯艳飞,向万宏.我国省际间飞地经济发展能力研究——基于东中部十省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管理现代化,2018,38(5):35-37.
  [13]李琳,刘莹,黄跃.湖南“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对策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7(6):130-134.
  [14]蒋费雯,罗小龙.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6(7):38-43.
  [15]张晓青,任建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政策取向探讨[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28(3):137-141.
  [16]连莲,叶旭廷.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飞地”经济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5):146-151.
  [17]David H. Kaplan. The Creation of an Ethnic Economy: Indochinese Business Expansion in Saint Paul*[J]. Economic Geography, 1997, 73(2):214-233.
  [18]Heeks, Richard.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Dutch Disease'in a Small Economy: The Case of Brunei[Z]. Discussion Paper No. 56.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Manchester, UK,1998:57.
  [19]Ivan Light, Georges Sabagh, Mehdi Bozorgmehr and Claudia Der-Martirosian.Beyond the Ethnic Enclave Economy*[J].Social Problems, Vol. 41, No. 1, Special Issue on Immigrati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1994(2):65-80.
  [20]Robin Bloch , George Owusu.Linkages in Ghana's gold mining industry: Challenging the enclave thesis[J].Resources Policy 37 (2012): 434-442.
  [21]Nicholas A. Phelps,Miguel Atienza ,Martin Arias.Encore for the Enclave: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Industry Enclave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the Mining Industry in Chile[J].Economic Geography,2015,91(2):119-146.
  [22]Dieu Hack-Polay. Migrant enclaves: disempowering economic ghettos or sanctuaries of opportunities for migrants?[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 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2019,13(4).
  [23]Kausik Gupta, Manash R. Gupta.Foreign encla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Economics 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konomie, 1998, 67 (3):317-336.
  [24]Swapna Banerjee-Guha.Space Relations of Capital and Significance of New Economic Enclaves: SEZs in India[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008,43(11) :51-59.
  [責任编辑:史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8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