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转型背景下两种家庭德育形式对少年儿童品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足迹寻思,最能体现她四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一个词汇就是“社会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层面的转型开始纵横向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大方向的转型势必引起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几千年来在传统社会中孕育的稳定的道德坐标在碰撞中开始失衡、消失甚至是逆转。德育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的话题,德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人们无法否认德育的价值。而当前德育价值正面临重构重任。因这个缘故,我们把社会转型作为考察德育价值观念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家庭德育 德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转型”的由来及家庭德育
  1.1新时代的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被提及的一个名词。“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種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家庭德育作为德育的子系统之一,家庭德育的类型,德育在家庭中的实践都会影响着儿童品德形成。
  1.2家庭德育的概念
  关于家庭德育的概念 ,我们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把家庭德育界定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过程。从外延上将家庭德育划分成两个层次的因素: 第一 ,狭义家庭德育,指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是一种显性教育,我们把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方法、家长教育能力5种因素作为狭义 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第二 ,广义家庭德育 ,指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通常是一种隐性教育。 我们把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5种因素作为广义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
  2家庭德育形式对少年儿童品德影响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们之所以将家庭德育划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类是由于现代社会中,往往出现狭义家庭德育作用大于广义家庭德育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对于身心发展水平不高的儿童少年来说,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感受”才能理解和接受。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冲突,社会生活复杂,良莠难辨,许多孩子感到在道德上有迷茫的地方,需要家长给予具体的指导。狭义家庭德育,即家长的批评和表场、要求和督促、评价和引导等,能够直接满足孩子的需要,因而在孩子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就比广义家庭德育大一些。
  3“德育并举”身教言传--更好促进儿童品德发展
  基于不同的家庭德育形式对儿童品德产生的不同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以恰当的教育观念教给孩子:坚持德智并举的家 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的观念。它具体包括人才观、金钱观、人生价值观、亲子观 、教子观等方面。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内外竞争极其激烈,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坚持严爱结合、爱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目前,较为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民主型、溺爱型 、专制型和放任型几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品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民主型教育方式为最佳。研究发现:如果家长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子女就显出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如果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态度,孩子就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反抗性、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在家庭教育上,要以平等、尊重、自由、信任、宽容为原则,坚持严爱结合、爱而有格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尊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应采取接纳的方式,不应过分拒绝或漠不关心,应多运用关怀与爱的方式进行道德行为指导,帮助其分辨是非,找出正确的方向。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方法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发展变化极为迅速,没有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心理素质便难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热爱劳动、增强体质 ;另一方,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尝试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形成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善于选择的个性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M].商务印书馆,1997.
  [2] 班克斯.教育社会学[M].林清江译.复文图书出版社,1978.
  [3]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 (美)克劳蒂娅.美国人的家庭教育[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5]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 冉乃彦.让孩子自己往前走[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7] 王丽敏.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4(06).
  [8] (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 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