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过渡环节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过渡环节是一日生活的轴承,起着重要的衔接和过渡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过渡环节往往存在问题,致使该环节中的教育机会大量流失,出现幼儿消极等待等现象。因此,针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利用过渡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 过渡环节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58-02
  过渡环节是一日生活的轴承,起着重要的衔接和过渡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过渡环节往往存在问题,致使该环节中的教育机会大量流失,出现幼儿消极等待等现象。因此,针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利用过渡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1过渡环节的问题呈现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及笔者研究结果,得出过渡环节中主要存在时间安排、组织策略以及师幼互动等三方面问题。
  时间安排方面,根据一日生活作息表(表1)以及实际观察,平均每天有9-11次过渡环节,数量较多;过渡环节的时间每天平均占幼儿在园总时长的35%,耗时较长;且同一过渡环节(如教学一游戏过渡)可能出现5-15分鐘的差异。过渡环节时间过短造成过渡急促,幼儿尚未脱离上一活动情境;过渡时间过长则相对缩短学习时间,影响幼儿学习的节奏和状态。总的来说,过渡环节数量多,耗时长,但利用效率低。
  组织策略方面,首先,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以集体形式过渡为主。其优点在于统一了班级的进度,方便管理,但它同时也存在缺陷,即幼儿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缺乏对于活动的自主选择权,不符合幼儿本位的教育观点。其次,过渡内容单一:以生活类过渡内容为主。教师在应对过渡环节时倾向于简单地用如厕、饮水来实现过渡(这一倾向也在表1B园一日生活作息表得以体现)。在诸如此类的集体生活活动中,幼儿经常需要等待,由此增加了大量无所事事,消极等待的现象。
  过渡环节中的师幼互动行为出现的频次较高,同时教师在过渡环节的参与度高,但其与幼儿的互动内容多为生活照顾与提醒、组织排队等过渡环节的必需行为。同时当幼儿表现出互动倾向时,教师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积极。这同时也体现出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较少关注幼儿个体层面,而多为集体互动。
  2过渡问题的成因剖析
  笔者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对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主观原因
  (1)教师在过渡环节教育意识的缺失。体现在教师把过渡环节作为单一的生活时间,将过渡环节与中小学的课问休息相等同,进而将过渡环节的内容简单安排为饮水、如厕等;(2)教师组织过渡的水平有限。由于相关教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较少涉及过渡环节的组织,导致教师对过渡环节的形式、内容没有系统的认识,组织过渡时大多依靠经验;(3)教师在过渡环节的角色定位偏差。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时存在“公事公办”态度,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幼儿的监督者,较少发生情感互动,致使师幼关系疏离。
  2.2客观原因
  (1)教师培训缺乏过渡环节方面的内容。经了解,园所方面考虑到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与市场导向问题,更倾向于选择同时具备高效性和展示性的培训内容(例如蒙氏教学法、奥尔夫音乐等);(2)园所未将过渡环节纳入一日生活计划。首先教师有时候会对过渡环节做好计划,有时候不计划,随意性较强。其次是教师对过渡环节作计划时,倾向于只计划小部分时间较为集中的过渡环节,如餐前过渡,离园准备;最后,从过渡内容来看,过渡环节以生活类行为为主,且多为一般性过渡(如简单地让幼儿从某地移到另一地或变换桌椅摆放位置)。
  3过渡环节的优化策略
  针对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笔者尝试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3.1利用职业培训,树立教育意识
  过渡环节中存在大量幼儿消极等待和状态游离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教师。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地加强自己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首先,应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会,从理论方面了解和感受过渡环节的重要意义,建立过渡环节的教育意识;其次,幼儿园教研组可积极开展关于过渡环节的主题探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丰富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最后,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以及社区资源,向社会寻求必要帮助。
  3.2多方面丰富组织策略
  组织形式须多元化。在过渡环节教师倾向于使用集体过渡形式,其一大缺点在于同质化,不符合当今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背景。教师应当兼顾幼儿个体差异和活动特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来组织过渡环节。例如,将点心与区域活动同时进行,先吃完的幼儿即可进入区域,而不是集体吃完点心后再开始区域活动;户内外过渡时,允许整理好的幼儿先进入户外区域,减少消极等待时间等。
  过渡内容须多样化。避免简单地以生活内容占据过渡环节,做到动静结合和多类型结合。可承接上一环节的内容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如有教师讲午睡故事时,特地留一个悬念:“你们知道小壁虎有没有借到尾巴吗?也许进入梦乡,它就会告诉你哦”)还可以发展灵活方便的民间游戏,如翻绳,东南西北等,不仅有趣,而且精巧,能够充分锻炼到幼儿的小肌肉。
  3.3将过渡环节纳入常规体制
  要求教师结合一日活动的内容和特质,提前对过渡环节做出计划,包括过渡形式和过渡内容的安排。例如,某天教师计划在户外活动玩“动物蹲”(即萝卜蹲改版)游戏,那么向户内过渡时,就可以相应地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学猴子跳,青蛙蹦等动作回教室,既衔接了上一个活动,又顺利地实现了从户外向户内的过渡。
  3.4打造适宜的过渡环境
  适宜的过渡环境,其一在于温馨的物质环境,其二在于亲密的心理环境。
  幼儿一旦踏入幼儿园范围,园内的方方面面的环境就已经开始对其造成影响。首先在色调上,以淡蓝色、浅粉色、暖橙色等温馨的低饱和度颜色为宜,切忌使用浓烈的、易导致焦虑不安的红色;其次,关于创意墙面,可加入记录幼儿生活的内容,特别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内容。
  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幼儿卸下心防,融入集体。首先是良好家园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可行方式包括把握入园和离园时的个别交流机会、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定期分享幼儿在园小片段等;其次要通过细节建立亲密的师幼互动关系。教师可通过拥抱等小动作体现自己的关爱,让幼儿能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同样重要的是要建立友好互助的同伴交往关系。立足于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的现状,加之邻里关系的疏远化,孩子在幼儿园的同伴交往活动成为幼儿与同龄人进行社会交往,进而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