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420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地方普通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存在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针对出现的4类消极就业心理表现,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4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9年已达到834万人。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在农林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亟待协调解决[1]。对于地方普通农业类高校的毕业生来说,还要面临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竞争。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难免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就业与今后发展。本研究以地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为解决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1  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面向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507名本科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心理的现状调查。共回收问卷4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20份,问卷有效率为97.67%。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155人(36.9%),女生265人(63.1%);专业分类为农学271人(64.52%),艺术学149人(35.48%);家庭背景为务农219人(52.14%),其他69人(16.43%),工人49人(11.67%),公务员或事业单位40人(9.52%),经商31人(7.38%),退休10人(2.38%),专业技术人员2人(0.48%)。
  2  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具体表现
  2.1  积极就业心理表现
  2.1.1  忧患而不忧虑,心理期望整体趋于理性
   在涉及“你认为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时,56.9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29.2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一般”,反映出毕业生们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就业普遍存在忧患意识。在涉及“你觉得当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和“企业需要有经验能力的技术人员,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反映出毕业生对就业面临的困难能理性地从自身和外界寻找原因。
   在面对“你对就业的选择是什么”题项时,44.05%的毕业生表示“先就业再择业”,35.48%的毕业生选择“明确目标,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比较困惑,没有考虑清楚”的毕业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5.71%,反映出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能积极就业,就业心态较为客观理性。
  2.1.2  就业选择多元化,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以下哪项符合你毕业后的去向安排”的问题选择中,57.14%的毕业生选择“就业”,33.82%的毕业生选择“考研”,4.76%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2.14%的毕业生选择“国外升学”,“暂不就业”的毕业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14%。
   在涉及“你认为就业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时,36.90%的毕业生表示“为享受高质量水平生活”,29.05%的毕业生选择“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和“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6.43%和13.81%。
   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选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和“工作地域”,反映出毕业生择业比较客观、理性,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2.1.3  就业主动性加强,比较看重实践和实习经验
   在“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就业”的问题选择中,超半数的毕业生选择“在就业网站投简历”和“参加现场招聘会”。
   在面对“你择业时会选择哪些途径获取招聘信息”题项时,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招聘会”“招聘网站”“学业就业网”和“亲戚朋友介绍”,反映出毕业生就业主动性加强,并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就业机会。
   在“你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的问题选择中,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实践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学校知名度”,反映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意识增强,注重实践和实习经验,相信个人能动性对求职的影响。
  2.2  消极就业心理表现
  2.2.1  就业期望不切实际,工作地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在谈及“你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是多少”时,选择“8 000元以上”的47人(11.19%),选择“7 000~8 000元”的12人(2.86%),选择“6 000~7 000元”的15人(3.57%),选择“5 000~6 000元”的76人(18.10%),选择“4 000~5 000元”的125人(29.76%),選择“3 000~4 000元”的118人(28.10%),27人(6.34%)能接受“3 000元以下”的工资水平。
   涉及“你会优先什么样的城市就业”题项时,3.33%的毕业生愿意到“国外”工作,36.90%的毕业生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41.67%的毕业生优先在“二线城市”,愿意到“三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毕业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6.43%,仅有1.67%愿意到“乡村”工作。
   从薪酬和就业去向两个因素看,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不能清醒认识自身能力与素质。   2.2.2  倾向稳定性质的单位,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涉及“你首选的就业方向”题项时,最受欢迎的就业方向前5项(总比72.15%)依次是“学校及科研研究所”“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愿意到“外贸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毕业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6.43%,其中有34名(8.10%)毕业生愿意在毕业后自主创业,仅有极少毕业生愿意进入“西部专招或西部计划”以及“部队”中锻炼。反映出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缺乏理智的判断,自我定位偏高,盲目追求稳定且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单位,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涉及“若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你会从事清洁工、推销员、山区教师之类的工作吗?”题项时,仅有10.48%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偏见,职业无高低”,39.05%的毕业生认为“有很小可能,视情况而定”,33.10%的毕业生认为“有可能,视情况而定”,17.38%的毕业生认为“坚决不会”。反映出部分毕业生虚荣心较强,盲目攀比,以致失去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2.3  就业决策较依赖家人,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历
   涉及“你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能力”题项时,40.24%的毕业生认为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历”,19.76%的毕业生认为最欠缺“专业知识和经验”,19.29%的毕业生认为最欠缺“承担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选择“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分别达到了16.19%和4.52%。反映出畢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实习经历的积累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时,对自己的个人素质能力及适合的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
   在择业过程中,45.71%的毕业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决策影响最大,受“朋友”“同学”和“老师”影响的毕业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4.29%,30.00%的毕业生“不受他人影响”。反映出大部分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了解不全面,导致多数毕业生就业时依赖心理比较突出,就业决策比较依赖家人。
  2.2.4  对专业前景的了解度及本专业认可度一般
   当问及“你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吗”时,仅有15%的毕业生表示“已经很了解”,61.43%的毕业生表示“现在有一些了解”,23.57%的毕业生“现在仍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反映出毕业生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了解度一般,对目前的社会就业环境、行业发展情况、各种单位的性质缺乏深入了解。
   在“你愿意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吗”的问题选择中,31.43%的毕业生表示“可能性不大”,29.05%的毕业生表示“希望从事本专业”,28.10%的毕业生“很可能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仍有11.43%的毕业生表示“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专业认可度一般,可能由于涉农专业毕业生学农而不爱农,不愿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前景良好,对本专业认可度相对较高。
  3  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3.1  基于个人因素分析
   作为农业类院校毕业生,没有深入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由于学校地处环境闭塞县城,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形式片面且单一,对当前时代下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并不清晰。此外,许多毕业生不积极主动参加学校活动及寻求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导致其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所要从事岗位的工作要求,导致自身能力素质与岗位不匹配。一些毕业生盲目求职,现实岗位与其本身较高的期望值形成较大落差,引发迷茫、自卑、焦虑等就业心理问题[2]。
  3.2  基于用人单位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群体数量增加,而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稳定岗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企业所需的人才也随着市场需求转变,存在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相比专业基础知识,用人单位更加青睐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导致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所需不匹配。此外,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于企业利益与工作需要考虑,存在对毕业生的学校、性别、专业等诸多方面的就业歧视[3]。
  3.3  基于学校因素分析
   首先,就业心理教育较为滞后,片面追求签约率或就业率,而忽略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仅靠就业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去化解。
   其次,农业类院校某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
   再次,缺乏实用技术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最大困难,与企业高度重视毕业生经验和能力的现实情况不相符。虽然学院在校内校外建立了实验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及实习活动,但在实习中往往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学生无法获得技能上的实质性提升。
  3.4  基于家庭因素分析
   农业类院校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比较大,家庭对其有较高的定位与期待,希望其找一份体面、高薪的职业,此种心理在经济困难家庭中更为明显。同时父母缺乏对农林行业及岗位的供求现状与趋势的了解,忽略了他们的性格与能力特点,基于传统观念对子女择业提出了许多要求,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  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4.1  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首先,农业类院校应切实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及近年的市场反馈,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培养方案,有机结合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加强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与企业、公司的交流。充分运用教学实习基地,并完善实习期间学生管理与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特点、积累实习经验,完成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聘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在校生交流,让学生更加了解单位人才的基本情况,为大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就业咨询和服务。   4.2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农林类院校应尝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将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中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加强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创新丰富就业指导活动形式,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指导毕业生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及专业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掌握相应的就业技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勉励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投身基层建设。此外,高校还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多途径、多層次地为毕业生们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和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4]。
  4.3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农林类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变化。端正择业心态,提升自我调节和自我调整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寻求适合的工作。组建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咨询队伍,让心理咨询工作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始终。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分类建立毕业生就业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开展辅导。此外,依托课堂和实践等载体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4.4  注重家校合作联动培养
   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对于父母依赖性较强。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家校合作联动,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构建家校沟通渠道,帮助家长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前景等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帮助家长结合学生特点,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给予客观建议,及时纠正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误区,使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胡静.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55-14156,14159.
  [2]叶月丹,朱若晨.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帮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5):89-91.
  [3]于燕翔,张威.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化解对策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11-14.
  [4]吴春生,温晓林,刘海英.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3):55-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5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