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及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秀林

  【摘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童年,还是青壮年、老年,在你的身上,永远会打上父母深深的印记,因为他们是你接受教育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孩子厭学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教育的正确与否是孩子厌学的“导火线”,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是良好教育,那他也会摆脱家庭阴影,好好学习,反之,则会厌学。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人”,它会对你成长的足迹产生轻微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地球人都知道,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给了我长大所必需的一切。对当代小学生来讲,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指导,那就是父母正确的关爱和以身作则的引导。一个小学生是否厌学,和学校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如果学校教育是有趣的,愉快的,是极富生命力的,是透视他整个生命过程,并引领他走向科学,走向美妙,他会坦然受之。反之,他会厌学,他会逃课,甚至会厌倦这个世界。因为他小,他们没有接受社会的机会和必要。
  一、阳光、春雨、沃土:幼苗健康成长
  现如今,存在着这样一些家庭,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是他们的错误导向,直接影响着孩子去厌学,去逃课。一些家庭,没有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准确方向,朝令夕改,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厌学;更有一些所谓的“暴发户”,他们没有多少文化而发家致了富,对社会发展的愚昧认知、偏颇认知,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要文化,但要狡猾;不会骑马,但会拍马就够了;听之任之,娇生惯养;由于一些父母的攀比心理、自私心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却逼迫孩子去实现,冷酷接近残暴地对待孩子;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二孩家庭等,都存在着缺失关爱,缺乏教育或错误教育的遗憾和叹息!没有温馨舒适,没有赞美鼓励,没有春风化雨,只是一颗生长在荒漠、无人知道的野草。
  解决其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发挥政府职能,借助社会力量。成立父母教育培训机构,教育他们怎样教育孩子;帮助解决问题家庭的实际困难;呼吁社会创设洁净、生机的教育文化氛围。
  二、鲜花、歌声、点赞:小鸟自由飞翔
  学校教育方面,虽然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每个教者脑海,但展现在教者面前的现实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着你职称的高低,决定着你生活质量的等级,决定着你的学生是否能考入名校,决定着你的工作是否有业绩效益,决定着你的职位是否晋升,决定着你所带的班级是否优秀。这些现实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但我非常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应试教育”是儿童厌学的万劫不复。它所造成的危害数不胜数,在此只择其一二。“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间关系极不和谐;“应试教育”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关系矛盾重重;“应试教育”导致了孩子与社会关系的极其暧昧。孩子被老师斜视,孩子被同学鄙视,孩子被家长忽视,孩子被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歧视,稚嫩的心,脆弱的灵魂,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友情,怎一个“苦”字了得。
  让“应试教育”决不能成为控制教师的绳索,建构适宜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奔跑在绿茵草地,让他们搏浪于蓝天绿水,让他们沉思于明窗净几,让他们歌唱于校园内外,让他们欢笑在操场教室,让他们吟诗于垂柳花下。教育和文化其本身是圣神的,是伟大的,没有无效的教育,只有错误的观念。
  三、安全、文明、和谐:孩子各得其所
  社会生活是安全的,没有遭受人身攻击的顾虑,没有浸染灵魂的污秽场所,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社会是文明的,到处都有桃花盛开,到处都有和风细雨,到处都有灵魂工程。社会是和谐的,没有残害自然的暴行;没有见死不救、见利忘义、冷嘲热讽的恶行;没有损公肥己、仗势欺人、害人害己的丑行。一派祥和、宁静、安详,一派生机、动人、包容。何愁孩子厌学?何愁孩子学坏?何愁孩子前途不明?
  可见,在家里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父亲勤劳勇敢的包容、责任担当的大度;他历历在目的是母亲任劳任怨的慈祥;他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一家情深。他没有爱慕虚荣的生活攀比,也就自信,他有父母循循善诱的做人教导,他从小就藏下一个小小梦想,存下一个奋斗目标,他不会去厌学。在课堂上教师有耐心细致地辅导,拿出最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去教育他们,温暖他们,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师生友爱的深情,那他没理由厌学;让孩子们建立互帮互学、互助友爱的同学友情,他们各自为他们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互相点赞。深深同学情,浓浓同桌爱,使他们爱上这个学校,爱上这个班级,爱上他们的老师,爱上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让他更没有理由厌学。
  参考文献:
  [1]王博文.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21.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一般自筹课题《小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及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