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 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共计66名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电脑分号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CT诊断;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来看,观察组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当前阶段针对脑梗死诊断来说实施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有效诊断效果,未来具有推广及研究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诊断;核磁共振;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1
  在当前阶段脑梗死作为一种缺血型脑卒中,对于患者来说主要会出现局部的脑血液供应障碍现象,如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缺乏及时的诊断往往会引起脑部组织的坏死,最终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上诊断脑梗死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在实际的脑梗死诊断当中的效果,具体的数据资料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共计66名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我院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通过影像学技术确诊,同时所有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号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3名,男性16名,女性17名,年龄3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5.5岁。观察组人数共计33名,男性人数15名,女性人数18名,年龄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3±4.4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颅脑CT诊断方式进行,CT设备常规扫描,电压控制在120kV,电流为110 mA,扫描的层距为5 mm,采用最大密度摄影以及多平面重建等,采取3名专家进行综合诊断方式进行。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核磁共振方式进行,仪器设备为西门子 3T skyra核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快速扫描,层厚度控制在0,5厘米,间距为0,3厘米,矩阵为245型,根据患者的结果判断是否进行增强扫描,同时采用三名专家综合诊断方式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情况,检出病灶的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及有关脑梗死诊断的相关内容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资料通过组间比较形式进行,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检验形式进行。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
  3 讨 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当中发病率普遍较高,容易引起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腔狭窄现象,造成患者死亡等。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为神经功能缺失、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来说需要进行早期的诊断,通过前期的诊断来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避免出现病情延误现象[2]。
  在目前来看,临床上一般根据发病的原因、症状以及诱因来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核磁共振对于患者的诊断效果,通过与CT诊断的对比来看,通过核磁共振诊断方式的整体效果较高,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有效的将脑梗死病灶位置显示出来,通过对脑细胞当中的氢元素与脑细胞共振组成图像来有效的实施判断[3]。因此相比于对照组CT诊断方式来说,整体的诊断效果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综合上文所述,在目前阶段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效果,未来具有推广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 攀,徐 敏,何晓英.灯盏生脉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血脂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05):124-128.
  [2] 黄海丽,管叶明,刘学春,刘红娟,汪青松.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兔神经功能障碍和头部核磁共振波谱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06):484-487.
  [3] 鄒正寿,王东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部位、TCD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2):7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