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CT诊断的临床特点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CT诊断对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患者的诊断与区分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102例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患者,比较两组CT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4.11%,病灶个数(68.42±21.27)个,对比组诊断准确率90.19%,病灶个数(54.62±1.39)个,两组成像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者症状表现差异不足,利用CT诊断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性脑梗死;CT诊断;区分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1
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外,还需要对患者的脑梗死类型进行观察。但临床上两种患者的症状表现相似,无法通过症状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疾病类型,需要辅助其他检查与诊断方法,才能够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性[1]。CT检查是脑梗死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对脑梗死病灶的观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分析CT检查是否能够有效区分两种疾病,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12月102例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分实验组、对比组,51例/组。实验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7.48±17.52)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41±2.59)年。对比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6.41±17.5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7.58±1.42)年。患者均为我院确诊患者,排除心脏、肝肾等器官病变、衰竭患者。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检查仪器选择岛津4800TCZ CT诊断仪,叮嘱患者仰卧位躺在检查台上,进仓后选择扫描参数,分别包括层厚8 mm,层距10 mm,电流电压常规设置,频率4 s,间隔2 mm,采取重建方式扫描,对患者的整体颅脑进行扫描。
2 结 果
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4.11%,病灶个数(68.42±21.27)个,对比组诊断准确率90.19%,病灶个数(54.62±1.39)个,两组成像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均较高,但治疗难度、治疗方法、治疗压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除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病灶特点进行观察。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无法完全指向患者存在糖尿病性脑梗死。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也随之增加,胆固醇过高、粥样动脉硬化症状也随之出现,上述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脑组织健康。患者体内的糖与其他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后,会产生糖基化合物,附着在血管壁上,会造成血栓,进一步引发脑梗死。由于脑组织中微小血管病变对患者脑组织健康产生的影响较大,糖尿病对患者微小血管病变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如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确诊,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针对性也随之削弱,最终产生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差的问题[5]。CT检查能够对患者脑梗死病灶进行有效观察,通过临床对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诊断与观察后发现,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腔较非糖尿病性患者的血管腔更加狭窄,出现血液高凝状态的几率更大,大部分患者的脑梗死发病直径在100um左右,微小血管分布较多,使得患者的脑血栓发病位置特殊,病灶数量也随之增加。
本文对所选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CT方法诊断,两组诊断结果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脑梗死类型,利用CT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且能够有效区分两种脑梗死类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个数、发病位置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值得临床注意。
参考文献
[1] 赵晓静,迟景宏,丁 丽,王晓红,蒋 莱,高 峰.探究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CT诊断的临床特点[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1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