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换个维度看课改和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个快速多变的时代,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只站在自己的学科本位来思考教学、实践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尝试着跳出自己的专业圈、舒适圈,多维度地去认识这个时代,以帮助孩子们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过分主导,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经济学界曾经有过一场经典辩论,同是北京大学出身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隔空交战,大战三百回合。对于太过专业的内容,我们很难理解,但其中一个引起了我的关注:政府应不应该干预市场。
  张维迎支持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著有《国富论》)的观点,认为政府做好“巡夜警察”,防范暴力、偷盗、欺诈并保护履行合同和提供公共事业,就可以了。至于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利用人的自私性、趋利性,最终有效地配置资源。林毅夫支持凯恩斯(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的观点,他们认为,任由市场自我调节的代价是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失业发生,社会不再安定。那只“看不见的手”很危险,需要国家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控制,才能让经济走势不会脱离正轨,减少患“经济危机”这个癌症的风险。
  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小学一线语文老师来说都过于宏大。只不过从这场辩论,我想到了正在如火如荼推行的课改——老师该不该干预学生的学习。站在亚当·斯密的角度,老师保障好学生在校人身安全,提供帮助其学习相应的服务,就可以了。我们以前不就是“包”得过多,导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了跟随者。至于学生成长,应该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其进步。至于有优有劣,都是一种正常现象,老师不必过于纠结,大可不必非要让后进生多学点,非要让优生更优秀。站在凯恩斯的角度,那只“看不见的手”很危险,学生成长的质量也参差不齐,需要用好教师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正轨,极大可能减少“两极”悬殊,降低教育失败的风险。
  这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例子。记得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蓝色的树叶》。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小孩把树叶画成了蓝色的,同学们都笑话他,只有老师鼓励了他,让他从蓝色的树叶中收获了独特,也收获了自信。那么,由此类推,当出现了紫色的树叶、黑色的树叶这样的想象是否也是合理的呢?老师究竟是该保护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置之不理甚至是给予肯定,最大可能地保持孩子的学习、创意兴趣?还是应该立即干预,用一个合乎常理的规范去指引孩子的想象,帮助他学会观察,学会合情合理地想象呢?
  无论是经济学方面还是课程改革方面,我想这两种声音、两种观点在短时间內都不会有一个定论。不过,它们共性的地方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从经济学还是教育学的观点看,都是希望学生发展得更好,让他们拥有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遇到任何问题能够调动学过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尝试,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处理。至于其他,还是留给时间去验证吧!
  另外,再说到查理芒格,可能有人不是很熟悉。但说到他的搭档,相信大家都久闻大名,那就是著名投资人沃沦·巴菲特。查理芒格正是巴菲特的工作伙伴,也是一名著名投资人。大家称他们俩为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领域,哪个年龄段。激励学生大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成了我的一项重点工作。所以,我从两方面来着力,以期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全体卷入,激发阅读兴趣;二是建立了一个“一起读书吧”的学习群,让一部分真正爱阅读、能坚持阅读的孩子先跑起来,我们一起共读一本书,分享读书的心得、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两项举措,能帮助孩子们在阅读方面有所收获。
  那么,是不是学生们大量阅读就够了呢?这让我又想到了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这位小杜同学语文不好,因此他妈妈要求他每天早起读课文,甚至把每篇文章背下来。生活中,他也爱看书,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抱着书一直看。不过,小杜同学的语文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不温不火。当然有人会说,看书跟语文成绩又没有必然联系。但无论怎么说,大量的阅读至少应该反映在某些方面吧。但是并没有。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平凡人变成大师。小杜同学迷茫的是: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依旧学不好语文。
  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李善友老师讲过一个关于掘地蜂的故事。掘地蜂是一种看起来很智能的昆虫。它先把蟋蟀麻醉,然后将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最后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这只蟋蟀长大。但掘地蜂把蟋蟀带回洞穴时,它会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科学家非常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针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把猎物拿远一英寸。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进洞里去。这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针对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发人警醒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这也恰好就解释了小杜同学的问题,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大量的阅读无法引起质的改变,我们做了掘地蜂。而低水平的重复不能使“一万小时定律”成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仅仅靠阅读是不够的,还能做什么来帮助学生们提高真正的阅读能力呢?英语里有句话:Black belt is a beginner(黑带只是初学者)。黑带(空手道的最高级别)也仅仅是个初学者。先练到黑带,才有资格说:武术,是门艺术。所以,所有的顿悟,是学遍古今后的豁然开朗,是苦练十载后的无招胜有招。顿悟就是骑车,摔了无数次后,最后突然控制住平衡的那一刻。
  是的,阅读能力是顿悟不出来的。刻意练习才是诀窍。李小龙说:“我不怕对方会一万招武功,我最怕对方把一招功夫练习一万遍!”阅读也是如此。刻意练习指向两个阶段:一是学会阅读;二是通过阅读学会。有了这个方向的指引,我在教学中也更有了方向感。在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教学生单篇阅读的方法、群文阅读的方法,甚至是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是我接下来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芒格也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回头再看,查理芒格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财富,一定与他们爱读书、会读书分不开。
  世界发展得太快,或许我们的教育还没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的突飞猛进。思科前全球CEO钱伯斯曾在举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大胆预测,对于现在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等他们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65%的工作是以前不存在的,是技术发展产生的新工作。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自己,想要进步,唯有多多读书!通过读书,通过高质量地读书,来拓展认识这个世界的维度,掌握更多的方法来应对已来的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8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