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小红

  【摘要】  随着 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信息技术不仅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代,国家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教学当中,想要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效发挥最大,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针对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帮助对于相关工作者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学校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进步,给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难度较大,学生并不能较快吸收和运用,这就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任务驱动法是近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也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做了全新的调整。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刺激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自我的思考及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完成对学生培养的任务,同时达到教学要求的目的。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教师有计划性并细心,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吸收信息技术知识并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潜力的挖掘,有针对性的去提升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并积极给予鼓励与建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这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二、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从任务的提出开始,教师会给学生合理的创设各种有针对性的任务,通过学生解决的过程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性、稳定性等特点。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是近年经常被应用到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问题内容,给学生创建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任务可以鲜明而不刻意的提出来,也不会令学生产生方案情绪。以Flash动画为例,课堂教学开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供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动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放到自己身上是否也可以好看的效果等等,让学生在浓厚兴趣背景下做到积极动脑思考的效果,然后将课下搜集的一些有趣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若隐若现的任务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得到解决。
  通过将任务穿插在情境中,可以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学生对任务的求胜心理,让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去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来刺激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学会协作,分析任务
  在教师提出任务后,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学生协作中完成分析任务。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多分析,在集体的智慧中做到發散思维、提升探索能力。
  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可以解决当前任务的,小组可以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果是当前未接触到的领域知识,小组成员应发散思维,积极分析解决任务的各项途径,将任务做到全方面分析,根据大方向,一步步将范围缩小,在重点区域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做到粗中有细。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先解决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任务,最困难的任务放在最后讨论,也能较大程度上节省课上的宝贵时间。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间的协作将会更加默契,学生的思考将会更加积极,有利于任务的有效解决,提升了分析任务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三)探索研究,实践任务
  在完成了提出任务与分析任务后,就需要学生上机实践任务。在实践任务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或是翻阅资料,延展信息技术知识方向,在新领域展开学习。或是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完成探索过程,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架构。虽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或是学生自我的学习,已经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了全方面了解,但是也正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性,让有的学生在实践任务中仍旧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具备足够耐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机技术教学中对教师帮助甚大,对学生更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起到较大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更为符合教学要求及学生需求,并逐渐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渭立.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8,(17) :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8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