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扎实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声财

  [摘要]该文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为目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创设有效情境、找准“课眼”、提供“支点”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学新举措。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情境设置 小学数学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是一句风行的广告词,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疗效才是人们选择药物的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与之同理。
   当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当更多的人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标时,我们一线老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实际效果上来。如何增加有效教学行为,让课堂扎实有效,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对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藉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1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有效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 、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例如在一次教学大赛中,我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的复习”,课伊始,我开门见山地说:“请看大屏幕,你们能发现哪些信息?”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抓住学生对老师好奇的心理趋向,接着问:“从屏幕中你们知道了老师的姓名和所在的学校,你们还想知道庄老师的哪些信息?”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想知道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联系方式等。于是我便顺水推舟从猜年龄切入:首先让学生观察后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接着课件出现提示①:老师的年龄数是3的倍数,让学生说出老师年龄可能是几;提示②:十位上的数字是质数、个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让学生确认老师的年龄,并说出是怎么想的。最后从猜年龄时运用了哪些知识入手,让学生梳理本节课要复习的概念,这样的引入并无精美华丽的情境,却平实而自然,不刻意雕琢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看似平平淡淡中悄悄地拉开了学习的序幕,并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作为教学的主线串联。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堂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素质。
  2找准课眼,让学生能参与
   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这也往往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触发点。那么如何找准一节课的课眼呢?《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这里的活动是指观察、归纳、类比、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数学认知活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组织,都离不开数学思考,都必须扎实有效。因此有生命力的“活动”是一节课的课眼,什么是有生命力的“活动”呢?首先,要组织有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其次,要有一定思维含量,并能为学生的思维或对课堂的进程起助推作用。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复习”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操”的活动。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座位号,随着《幸福拍手歌》的旋律拍手。
   《幸福拍手歌》
   如果座号是合数,你就拍拍手;如果座号是质数,你就拍拍手;如果座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哟,就快快起来拍拍手。
   如果座号是偶数,你就拍拍手;如果座号是奇数,你就拍拍手;如果座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就快快起来拍拍手。
   如果座号是2的倍数,你就拍拍手;如果座号是5的倍数,你就拍拍手;如果你的座号是3的倍数,就快快起来拍拍手。
  在对号入座时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接着让学生按要求(如合数、3的倍数等)举座位牌,并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举错牌,确保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号分别是什么数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保证热身操的顺畅进行。在学生完成这些活动后,我趁热打铁,问:“活动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如,1号拍了几次手,是在哪些时候拍的手?”“你还想到什么数学问题?”“你能不能换个角度提问?”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富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对概念的纵横联系及区别有了更清晰、更深层次的认识。
  3提供“支点”,搭设“脚手架”,让学生主动参与
   扎实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适时、适度地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知识引导者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去激起学生认知的冲动、探究的欲望,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调控恰当的学习方法。让人人参与,共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课一开始,创设师生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在随机报数进行判断的情况下,老师不用计算器都能比我们更快,这一体验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需求,搭好了情感的“脚手架”。接着老师短短一句“你以前是怎样知道能被2、5整除的特征呢?”学生不仅回忆起能被2、5整除的数特征,更重要的是搜索到了以前探究数的整除特征时所采用的列举、归纳的方法,促进了方法、策略的迁移,搭好了方法、策略的“脚手架”。接着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用3、4、5再很快组成能被以5整除的三位数,这道题把“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已有知识平台架设出来。“ 那么,用3、4、5这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呢?请同桌合作组一组、算一算看。”学生们在经过计算后提出疑惑:奇怪,这三个数字不论怎样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在唤起学生们已有的经验后,让他们大胆猜想。一个个猜想被提出,又在大家的讨论声中被否定。我及时站到幕后,把学生推向前台,为学生搭好攀登的“脚手架”,可以避免出现探究的无序和无效。在提出“在实验中去寻找答案”后,我提供给学生小棒和数位表,由学生们自己去摆任意数,再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最终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数表这一探究“脚手架”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叶柱.“真”情境:从“迷恋浮华”到“追寻实效”――数学课堂情境设计的误区扫视和对策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