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彰显,落实教为学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寻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一句话,殚精竭虑只为落实“教”为“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之成长需求服务。这乃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关键词】:自主阅读 个性学习 为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51-01
随着我校自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正在步入一个变革的新时期。这种变革围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过程操作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体现在观念上的挑战,即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的挑战,即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过程操作上的挑战,即根据教材特点,寻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这种挑战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为“学”服务。经过近几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正在逐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教”替代“学”和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等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创造发展的现象。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确地意识到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在主动求知的浓厚兴趣的激励下,去主动习得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主动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方面做好文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为“学”服务。
那么,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探索中,我是如何保护学生的个性,落实“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呢?
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生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牢固树立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思想,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制定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①这无疑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路子。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进度,学生态度的端正、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掌握、这都由教师负责,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
二、转变观念,优化教学
(1)要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必须由原来的以读懂课文内容为目的转变成今日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切实把一篇篇课文当作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尽量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这个例子,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②这真是一语中的啊!
(2)从以教师分析情节、讲解课文内容的活动为主转变成学生以读为本,转变成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感悟、学习、运用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为主。让鲜活的生命、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示,保证每课必有所得,竭尽全力优化课堂教学。
三、创设情境,促进阅读
(1)创造氛围,激发“读”趣。每学期,我都会利用教室里黑板报、图书架等开辟“图书角”、“知识小博士”等园地,还鼓励大家积极订阅《儿童文学》《快乐作文与阅读》《快乐童话》《我们爱科学》《小诺贝尔》等自己喜欢的杂志,还引导他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班级定期举行学习内容和阅读经验交流会;在训练习作的过程中,及时表扬班上喜欢阅读、认真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喜爱上看书之后的收获及体会;开展读书交流会,小百科知识竞赛等班队活动,使学生感到不仅学好语文要爱读书、多读书,掌握阅读方法,而且阅读对学好其他功课,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懂得道理都是极为有用的。
(2)质疑问难,提升阅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质疑问难的情境,就是要创造学生的内需,激起他们学习与探求的兴趣。但是,质疑问难需要老师有目的的训练。因为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但这些都是孩子的智慧火花,都应该保护它,并教给一定的方法予以引导。如阅读中该怎样提出问题,提出哪些问题,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问,针对不理解的词、句或其他内容(如作者)提问,教学课文的目的提问等。
(3)尝试解疑,收获喜悦。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其主动探究,因为这是他们的“内需”。“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层次。同样,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我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主阅读与探究,解决阅读中及其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积极地投入到新的自主阅读中去。
四、引导标新立异,引领个性发展
独特的见解是在学生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由、尊重个性的特殊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让教材只是一个“凭借”体,一个“例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师生不仅要理解教材,学习教材,还要“创造”教材。
我曾经收看了于永正老师在上《草》一诗时的一节录像课,课上他请小朋友画出“春风吹又生”的诗意,一位小朋友画成黄色的,于老师表示肯定,因为“风中裹着沙土”;一位小朋友不同意,说是春风应画成绿色,于老师也同意,理由是诗为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位学生说他们都不对,他认为风没有颜色,于是画了一棵一边倒的草,于老师赞赏地说:“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我这位场外观众情不自禁地为于老师热烈地鼓起掌来。
五、设计开放问题,拓展个性空间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计一些能促进学生多项思维,个性思考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为他们更加兴趣盎然地投身于学习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目前,尽管我在自主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深入,尚要继续努力。今后,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彰显其个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到求知方法,促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学会创新的,我都会大胆地去探索。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落实“教”为“学”服务的必需吧。
【注释】①②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