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角色冲突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晶晶

  摘要:角色冲突是社会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运用角色冲突理论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
  Abstract: Role-conflic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social role theory. This paper uses role-conflict theory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young college teachers’ Burnout,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behavior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role-conflict, its effect to young teachers’ burnou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ase such phenomenon.
  关键词:角色冲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Key words: Role-conflictYoung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ACKYQ1017)的资助。
  作者简介:杜晶晶(1981- )女,回族,安徽合肥市人,硕士研究生,现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在1974年提出,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影响各类工作人员的一个社会问题。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这一群体职业倦怠倾向越来越严重。高校青年教师系指年龄35岁以下,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
  运用角色冲突理论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职业倦怠现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对于增加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维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角色冲突及其类型
  角色(Role)一词原是戏剧界的术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个特定人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ead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今,绝大多数的角色理论专家认为,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而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集。此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承担一种社会角色,而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就会造成角色冲突[2]。
  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来有两种形式: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承担的几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亦称“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角色内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1]。
  二、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较中小学教师而言,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独特历史使命。每位高校教师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职业成熟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所谓的“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就是指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青年教师大多刚刚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人生经历的重要转折期,同时职业胜任力的积累尚处起步阶段,出现了如教学技能薄弱、人际关系淡薄、心理压力过重、想跳槽转行等现象。也就是说,高校青年教师从获得社会角色的那刻开始,便面临着内外部、主客观种种原因产生的角色冲突。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间冲突
  1. 教师的权威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必须维护自己教学环节的绝对权威。尤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面对的受众是一群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标新立异的青年群体,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并不是一件易事。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既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真诚的友谊;又要树立威信,严格要求学生。这种角色冲突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许多初入教坛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角色转换觉得无所适从。
  2. 职业角色与家庭成员角色之间的冲突
  高校青年教师所从事的是专门性职业,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尤其青年教师们往往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还面临着学历、职称的种种压力。同时,他们大多成家不久,初为人父、人母,家庭负担较重。这种既要忙于工作,又必须照顾家人的现状,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内感到难以负荷。
  3. 模范公民与自由个体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倍受关注的社会角色。从社会角度而言,教师是教育者,是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经常被期望为特定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教师的角色定势势必会与当下青年教师独特的个性需求产生强烈的冲撞,这种不同角色之间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内冲突
  1. 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在“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范围内,来自不同主体的角色期望导致了不同的角色要求。比如,学生们希望老师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水平,校方不仅希望老师教学出色,也期待老师科研水平更进一步,社会对优秀高校教师的认可也远远超出了“教好书”的水平。
  2. 现实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首先,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存在不一致。高校老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待遇上都为人们所称道,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但事实上,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工资较低,加之学历、职称的瓶颈,学生难管难教,家庭琐事的压力,与外界相传的“光环”相去甚远,不少青年教师仅仅疲于应付生活,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未来。
  其次,高校青年教师对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定不认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不少青年教师当初选择高校的择业动机就不纯,多数青年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
  最后,高校青年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相应的角色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角色期望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个个学识渊博、德才兼优,教学科研俱佳。而实际上,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的知识仍掌握得很肤浅,更谈不上广泛涉猎其他门类的书籍资料,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了。从总体上说,高校青年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远不能满足相应的角色要求。
  三、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冲突并不一定是有害的。一方面,它能使教师个体适应角色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每一次冲突的积极解决都是个体对人生、对角色的一次认识飞跃,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丰富人生的活动[3]。但是,角色冲突是一种心理冲突,过度的角色冲突对工作、生活满意度有消极影响。1982年,Schwab就提出,在组织方面,显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倦怠就会随之产生。后续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角色冲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我国台湾学者林美玲认为,变革由于在有限的时间提出新的需求而使教师感到过度负荷与角色冲突,教师陷于既有的教学式态与创新改革间的两难[4]。

  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面临各种类型角色冲突尤为明显,更是高教改革的直接利益攸关者。随着社会变革及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其实际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形成较大落差,致使高校教师隐藏内心真实感受维持形象,长期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5]。因此,基于角色冲突解决的角度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从社会层面来说
  社会应该对高校教师持合理的角色期待,转变传统对教师形象的定型偏见,尤其对青年教师多些理解与宽容,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研究证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缺失的发展性机制、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匮乏的社会支持是密切相关的[6]。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力度,在各级教学成果的申报、科研经费的资助、骨干教师培养数量、国外进修学者名额等方面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对工作更高层次的追求。
  (二)从高校自身来说
  高校应从门槛上把好青年教师的准入关,挑选热爱教育事业、能胜任教师工作的青年加入教师队伍,避免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选人标准。其次,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青年教师开展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比如,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提供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加深他们对教师角色的理性认识。入职之后通过在职培训、进修深造等形式对在职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更新和拓展,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技能。再次,高校应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防止青年教师因授课任务过重产生的职业压力和倦怠,在科研资源的可获得性上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为在外读博进修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条件。以科学、公平、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激励青年教师的奋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为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合理的通道。第四,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由于高校内部或明或暗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不平等性,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在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是被“边缘化”的一群。因此,更多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体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和热情。第五,高校在工作之外还应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使其尽快地融入教师群体中,消除隔阂感。想办法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子女入学和夫妻分居等困难,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
  (三)从青年教师个体来说
  首先,要对高校教师角色抱有合理的期待。教师本身就是一项清贫的事业,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需要从业者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广泛的个人投入。青年教师应加强对社会和高校现状的了解,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需求,防止盲目加入高校教师队伍,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产生的倦怠感。
  其次,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转变角色。在了解高校教师角色期待的基础上,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角色要求、转变角色定位。学会分配自己的情感、精力、时间到各种角色中去。在多种角色难以调和的时候,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更多的角色冲突,减少倦怠的可能。
  再次,青年教师要加强个人素质,提高角色控制感。控制感指个体知觉到的改变事件的能力。控制感越低,个体体会到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就越大,职业倦怠感就越强烈;控制感越高,个体体会到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就越少,职业倦怠感就越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从业者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只有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效果,增加角色胜任力,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的要求。实践研究也证明,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相关密切且能较好地预测职业倦怠[7]。
  最后,青年教师要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拓宽人际交往,在正常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从而更好的投入工作,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人抵御职业倦怠的有效保障。积极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到学校管理与决策中去,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人际圈,对于快速融入集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10-13.
  [3]黄赐英,陈联,李世奇.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J].大学教育科学,2008(1):65-68
  [4]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师倦怠与报酬[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
  [5]王亚军,余梅芳,李敬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4):5-7
  [6]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Vol . 24 No. 8:930-932
  [7]韦健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9):29-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