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开始快速推进工业化,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是世界工业强国。二战后经过20余年持续快速发展,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造业和农业相对于服务业在持续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产率增长放缓,社会不安现象增加,经济生活中许多负面消极的现象在凸显,去工业化问题日益明显。目前,我国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开始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去工业化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不得不面临的环节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美国的过度去工业化中出现的问题会给我们的经济结構调整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去工业化  经济政策制定  经济结构调整
  一、美国过度去工业化背景及产生的问题
  (一)美国过度去工业化背景
  “去工业化”指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的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的现象。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相继发生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由机器大生产代替传统工厂手工业,这是工业化的起源。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由美国率先发起,国际经济格局发生转变,世界制造业活动领域开始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尤其在20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的沿海地区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高速发展,相继步入工业化阶段。而美国等“赶超工业化大国”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
  (二)美国过度去工业化产生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乏力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去工业化的苗头,表现为被迫去工业化。相比较而言,美国由于先发优势,相对得到不少好处,但是不利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引爆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去工业化进程中,对于再工业化的辩论此消彼长,一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再工业化才可以逆转经济下降的趋势,去工业化已经恶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往崎岖的道路上发展。然而,失去实体工业支撑的去工业化经济体却并没有出现经济失衡和增长停滞等现象,这也是因为泡沫经济的支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再工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金融危机之后的发达国家由此走向工业化回归,步入工业化与金融化并重的发展轨迹,即实现再工业化战略。
  二、美国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结构
  (一)美国经济结构现状
  目前,美国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只占GDP总值的1%,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20%左右。现代服务业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巨大的整合功能。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70%以上,居民社会消费总额占GDP总值的80%。
  (二)中国的经济结构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总值的11%;第二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总值的49%;第三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总值的40%,与美国服务业所占比例相差一半,比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20%。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只占就业总人数的30%,居民社会消费总额只占GDP总值的35%。而且中国第二产业中房地产行业的产值就已经达到10%,其它大部分工业产值来自轻纺工业以及污染严重的采矿业、钢铁业、水泥业、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到10%。
  从美国和中国各自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以及产业增加值可看出,两国均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美国服务业占比过大,工业占比过小,实体经济严重空心化;中国制造业发达,但是生产的产品都是低端低质量的商品。中国的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经过去工业化这个过程,美国目前主要问题是第三产业占比过大,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过小。
  三、美国过早去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警惕过早去工业化
  经济学的研究早就发现,过早提高消费占比,国民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时候把更多劳动力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以后,总体生产率会下降,这是全球的经验,所以,过早提高消费和服务业的占比会降低生产率的增速和水平,最终扭曲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政策上实现经济再平衡的结果是,中国很可能在经历“过早去工业化”。而过早地去工业化有可能负面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二)制造业需要改造升级
  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到西方“再工业化”的提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衰微的现象,这为我国正确处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警示。据统计,当前我国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为6.19%,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3%~20%之间,远高于我国的发展水平。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比例非常少,几乎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资金投入可占总产值的5%~15%,美国等国家高至30%。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到制造业的核心地位,调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策略,是为了重新振兴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传统制造产业的改造转型和优化升级,表现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新型“中国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四)强化金融管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货币信贷领域和产业资本是资本获得利润的两种主要方式。因此,当资本不能通过产业资本的方式获利时,便通过信贷领域获得利润,而且通常的情况是,通过投机或过度金融化的方式获得利润。随着产业资本获利空间的逐渐萎缩,中国的确存在着发生全面投机危机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货币金融领域的规则,防止产业资本流入货币金融领域。
  四、结束语
  去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现象,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它的存在。如果仅仅从宏观经济视角下的狭义角度看,单纯的把去工业化看作制造业产出和就业份额的下降,那么,根据配第定理的表述,去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转型和变革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如果这一阶段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可以成功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过渡不顺利,则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而徘徊不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与韩国似乎普遍已完成这一过渡,虽然目前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解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仅开始对工业化的深入推进阶段,并未出现总量上的去工业化,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显现,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苗头,这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中国需要分析和总结美国去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结构性和区域性去工业化稳步发展,以科技和创新为落脚点,完善金融体系和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策略,走新型“中国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秋石,王一新,杜骐臻.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J]. 当代财经, 2011,(12).
  [2]石光宇,孙群朗. 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J]. 辽宁大学学报, 2013,(3).
  [3]郁鹏,吉新峰. 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17,(7).
  [4]王旭. 美国传统工业大洲“去工业化”(1950-1990)——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的考察[J].世界历史, 2016,(5).
  [5]屈宏斌. 过早去工业化,欲速不达[J].检察风云, 2016,(20).
  [6]屈宏斌. 避免过早“去工业化”[N].经济观察报, 2015,(3).
  [7] 万喆. 如何避免去工业化陷阱[J].财经界, 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