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高校专利管理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铁军

  [摘 要]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核心基础,是知识产权的主要诞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是知识产权的最大拥有者,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高校而言,科技的创新与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专利拥有量。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申请质量不高、专利转化率低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加强专利管理,加大专利奖励,加强校企联合等措施,提高专利质量和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专利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56-02
  
  专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成果与标志,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目前专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
  
  1 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在评价科研工作水平时,主要从鉴定成果、获奖情况和论文数量上来确定,高校内部的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也常常与上述指标挂钩,客观上造成了领导和科技人员过于注重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报奖,而忽视了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成果,管理工作不规范,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在高校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鼓励创新,对前期立项研究和鉴定、获奖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另一方面,后期的技术转让推广、产权界定、产权的价值评估等,又是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未经审核即被发表,导致本单位的专有技术过早的成为公知、公用技术。泄密屡见不鲜,技术转让几乎成为个人之间的交易。
  1.2 专利成果转化率低
  专利实施情况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拥有专利数量已不少,但专利实施率并不高,全国平均专利实施率在10%左右。专利技术的低转化率是高校专利发展缓慢的重要体现,是制约专利工作正常运转、良性循环的症结所在。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固然受到许多因素如法律、环境、资金、税收、技术市场等客观影响和制约,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高校人才、技术力量集中,科研实力强,但在经营管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缺少经验和实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不多。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择和设计课题时不能充分考虑将来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常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档次、水平和获奖情况,以致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高校的专利技术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或仅仅是新技术构思或方案,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或技术含量过高,产业化要求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实施转让起来比较困难。
  1.3 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
  高校的科研经费一直不足,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时主要是以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而对科研成果是否得到法律保护,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则考虑的比较少。据统计,世界每年有100多万项专利出现。同时,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公知公用”的公开技术。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前,因为没有进行认真的专利文献检索,将已公开的技术、他人已经完成的项目、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进行立项,重复研究。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严重制约、阻碍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4职务发明费用支出困难,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
  对职务发明的报酬也是专利管理制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根据专利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职务发明即由单位组织的科研活动、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科研条件和信息研究出的发明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并规定职务发明权利属于单位。国内高校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极少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相关费用由学校承担,一部分由学校和发明人共同负担,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由科研人员通过课题经费等不同途径解决。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为学校争得了名誉,申报费用依靠个人筹集,这严重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压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1.5 专利申请质量不高,注重实用新型而轻发明专利
  不少高校出台了一些激励制度,设立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主动性。但这种导向也容易引导科技人员盲目追求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的质量,产生许多没有价值的所谓“垃圾专利”,专利中实用新型占大多数,而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中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并不大。这种靠政策导向或制度强化形成的专利意识,缺乏市场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力,实现转化困难更大。
  
  2 提升高校专利管理水平的几点认识与对策
  
  2.1 充分发挥专利管理部门的作用
  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专利产生的源泉,高校师生的专利意识是影响专利工作的最直接因素,是保证专利工作运行正常的关键。要想快速提高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专利的转化率,首先高校领导即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专利工作,他们的专利意识对高校整体专利工作起着引导作用,发挥风向标、推进器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层全面投入工作,学校科研管理的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院(系)主管科研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决策层的意图细化,制定规章制度,通过日常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管理制度,将专利工作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高校专利工作的正常运行起到保障作用。
  2.2 重视立项环节的专利管理工作
  高校的专利工作一般是在国家计划项目即将结束以后才开始办理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专利申请由课题组提出,谁愿意申请就给谁办理,学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项目的申请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提出对形成产业化的项目需要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选准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据此,学校应该在国家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配合课题组做好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经济措施,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鼓励和支持申请专利,给知识产权以高度重视。在组织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一方面以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结果为技术背景,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形成新的技术方案的构思,抢先注册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查新检索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客观地分析申报项目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显著特点和意义,制定最优的技术方案,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保证高水平的成果产出。
  2.3 高校制定合理的专利激励措施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件极其枯燥和寂寞的工作,同时又具有极大的风险,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要具备科学精神,不怕艰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有所建树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专利工作还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专利申报国家不但没有经费资助,而且还需交数千元相关费用,专利评奖也有困难,虽然部分高校设立了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但还远远不够。高校应从专利管理、奖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专利补助等方面不断完善,引导科研人员在专利工作中投入更大精力,最终提高高校专利水平。
  2.4 将专利管理延伸于项目管理全过程
  将专利工作与科研管理紧密结合,立项时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保证项目的新颖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学科技术动态,掌握最新的专利信息,及时校正研究方向,项目完成后,将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同时严格审查科研项目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通过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理顺产权关系,规避技术风险。在科研管理中不仅强调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获奖成果逐年上升,还要狠抓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及时申请发明专利,提高专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知识产权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保证学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5 开展产权运营,促进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价值内涵的核心是产权,知识作为资产只有通过合法运营才能使其价值得到体现和获取,因此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在知识产权运营中坚持“以权谋利”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所有者和发明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充分实现,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产权运营中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知识产权运营全过程,以保护促进运营,以运营促进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促进知识产权的再生产。
  2.6 与企业加强联合,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深入企业及现场,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避免在科研开发中的盲目性。高等学校的科研队伍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既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设施、运营资本和市场渠道为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转化途径,有利于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J].中国高校产业月刊,2006(7):45.
  [2]王苏平.关于高校专利工作的若干思考[J].苏州丝绸工业学院学报,2007(3):12.
  
  [收稿日期]2009-1-15
  [作者简介]王铁军(1972―),男,新疆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科研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1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