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家洪

  摘要: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基本目标,高校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现者,没有师资的质量就没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会创业”的问题,给大学生开启创业之门的钥匙,高校教师要勇于担当起责任。
  关键词:教师;创业型人才;责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93-02
  
  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只能被动地求职,不能主动地创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无业才创业”的错误认识。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1.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校园里“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时代,是高科技革命的时代,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每个有志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人都具有创业的精神,树立创业的志向。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于个人兴趣的转变;有的是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更多的是想寻求自身更充分地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创造性活动、创造性知识将成为时代竞争的核心。知识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创造、积累与传承文化变成了资源、资本和财富,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拥有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谁就拥有未来。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创新知识的根基是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造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
  2.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变革的需要
  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如今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教会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固有的经验,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前进。托兰斯认为,如果学生让创造欲和求知欲强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更强烈。
  3.国内一些大学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逐渐暴露出专业数目过多、教学内容过旧、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弱化等问题。许多高校既没有确立特色专业,也未能及时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李主其说:“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清华、北大等院校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由于许多高校教学质量不高,基础研究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能力无疑受到严重制约。”
  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象。当时,武汉大学的7名研究生凑了2 000元创办当代集团,开始自己的创业旅程。但是,我国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业开始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邱虹云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以此为契机,他与同学创办了“视美乐”公司。邱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仪,该产品超过了电视的清晰度,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邱虹云和视美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史上的里程碑。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熏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倡导参与式教学。教师在传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除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以分析创业者的案例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让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经验。此外,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请校友、企业家来校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做出指导,这一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第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为了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空间,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三,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创业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如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中小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专家评审、创业咨询、创业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孵化服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投资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经营和管理的培训指导,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大学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创业型人才培养依赖于一批有献身精神、有强烈责任心、有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他们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具备将教学内容改造成实际课程的技能。因此,一方面,要寻求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来加速具备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的任课教师;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使各科教师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标准。
  1.培养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责任心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是师者永恒的承诺。大学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才会自觉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才会在工作中产生极大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教育。大学教师要担起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必须对创业的过程、创业的心理有一种直接的体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大学教师的责任包括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责任,就是教师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群体。教师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民族、对社会、对未来负责。教师的社会责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识别与改造所担负的责任。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以及使学生理解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个人和集体努力的意义。
  高质量的教师和教学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人力资本”上要舍得投入。建立师生间有效的责任系统是及时将教师的工作、学生的成绩等信息向师生公布,以利于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对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责任教育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鞭挞了不良风气。全国优秀教师、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过:“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蕴藏着深厚的科学创新的资源,因其深而艰,因其厚而难,也因其艰难才需要我们的执著、智慧和奉献。”
  2.引导大学生创业
  大学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是重申人文学科教育价值的宗旨所在,纠正把学习仅仅作为一种狭隘的、为特定职业做准备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主义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状态,这种状态对培养学生现代化品格极为不利。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所培养的人必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难于在实践中开展创造性劳动和形成创造性成果;其次,由于在教育中缺乏丰厚的人文底蕴,难以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和拼搏奋进的人生观,必然导致竞争意识不强和发展动力的不足,因而使受教育者难有作为。当然,学校教育的这种状态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有关。从大学教师角度讲,只有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创新意识来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功底,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开创性、预见性教学,才能推动教育扮演开拓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大学教育应该教会大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找寻创业机会,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具体来说,包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个伟大的教师是一把开门的钥匙、一颗指路的明星、一个馈赠礼物的人。教学过程要摆脱“学科中心”、避免“成人意志”,让每一个学生沿着自己的“兴奋线”,让学生自主、自立、自修,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发明、创造就是个时间问题了。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中,创业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提高教学,还要促进学习。大学教师不再是面对一群被动的学习者扮演信息或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更应当像是信息的引导者、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诊断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