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翠玉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和规范。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产生动因和发展历程都有别于西方,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不足
  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既受资产所有者的授权委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监督检查,保证资产的完整与增值,又受托于经营管理者,通过控制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初是为了弥补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非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企业尚未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上市公司为例,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而成,因此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十分严重,致使终极所有者缺位,无法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需求弱化,使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在没有监督机制的约束下,决策行为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管理效率低下。
  (二)内部审计目标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1995年国家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2条,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可以归纳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其的目标定位有较大差距。1999年IIA给出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旨在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业务而设计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提供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程序的效果,借以协助组织实现其目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变为“帮助企业增加价值”。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处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目标定位往往单纯从会计、审计的角度出发,关注的范围仅局限于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查处以权谋私、挥霍浪费、截留挪用等问题,而没有考虑如何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的价值服务,内部审计目标过于狭隘、简单,缺乏动态性和前瞻性。
  (三)内部审计职能偏重监督检查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4条中明确提出,“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可见,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仍是监督职能。这主要因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政府审计的巨大影响,使内部审计职能成为政府审计职能的延伸。但是根据IIA在修订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中强调的“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职能已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发展到偏重于服务的分析评价,由此也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生存与发展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这种服务职能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四)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受总会计师或总经理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虽然有利于对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但不利于对企业高层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且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做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久而久之,内部审计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真正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审计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在审计方法上,仍采用过去“翻账本式”的审计方法,对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而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已发展为风险评估、内控测试,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定位的发展思路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应超越传统财务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确立一个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按照这一标准,我们认为,以“增加企业价值”作为内部审计目标是比较合适的。首先,这一目标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使其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肯定,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以“增加公司价值”为目标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在监督评价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为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应是拓展传统的内部审计范围,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全面审计,包括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人力资源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环保安全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审计。内部审计的重心从价值链的中间移向前后两段,以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美国大公司的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治理结构,导致控制权由股东转向管理者,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是由于一股独大且大股东人格主体虚置而造成内部人控制,虽然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如何加强对内部人的监督和约束成为两国改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有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以董事会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董事会代表并维护股东的利益,参与企业战略规划,承担对管理层的监控,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和监督系统的有效运行。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变,内部审计的性质、职能、目标也都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架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理想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其理由如下:(1)董事会是企业的高层领导机构,这种隶属关系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2)内部审计向董事会负责,客观上对公司的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地履行受托责任,不断地改善工作业绩,从而缓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3)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传递功能。内部审计也更加注重审计报告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和报送的及时性,实现信息传递功能,以便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2)改变传统单一的查账法,充分利用风险评估、内控测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3)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和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及时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