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者来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个税改革:请多点公平
  
  随着两会再次临近,个税改革又一次成为热议焦点。谈到税改,就不能不提到公平。人人都期待税改能够实现公平,具体而言,即横向公平(对同等的人给予同等征税待遇)和纵向公平(对不同等的人给予不同等征税待遇)。
  在贵刊2月策论文章《横向公平应是个税改革方向》中,作者对横向公平进行了讨论。作者指出,使用横向公平原则评价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我们会发现违背横向公平原则的问题,即“所得相同,税负不等”。这无疑应是税改的方向之一。
  在征税方式方面,作者则倡导,应该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性化宽免和扣除纳入税制考虑的内容。这一点我颇为赞同。国外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收税的,而我国目前一般是以个人为单位,这就使得不同的家庭状况没有被考虑到税制当中。而在现实中,收入和支出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由于家庭状况、赡养人数不同等问题,按照现行税制征税,会导致家庭整体收入产生很大差异,这并不符合横向公平原则。当然,“以家庭为单位征税”需要更为复杂和精细的制度设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这对相关部门而言亦是挑战。
  而在纵向公平方面,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歇过。在目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的2000元可能已经很难维持一个大城市普通居民的生活开支,在租金、水费、电费、米面,油菜价格看涨的情况下,调高工资收入的个税起征点的呼声正越来越高。而且,在现行税制下,工薪阶层是纳税主体,以不高的收入却承担了过重的社会义务,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据报道,国家税务部门已经确定在今年实施一揽子减税政策,包括继续上调个税起征点、实施对九级个税级距和级次的调整,来增加工薪阶层收入。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也一再强调“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我衷心希望,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作为“他者”的香港
  
  读到贵刊上期关于“香港定位”的专题,不禁回忆起我在香港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我于2005~2006年在香港游学一年,恰好是香港刚刚从非典后的低谷中恢复、逐渐走向经济复苏的时期。而与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复苏密切相关的,就是内地开放自由行,内地游客对于本港经济的拉动。我也亲身经历了在这一时期内,香港人对于内地来客态度的改变。
  在去香港之前,我就颇听说过有些香港居民看不起内地人的故事,甚至内地人在香港无法和操广东话的本港居民沟通,只好用英语交流等事。因此刚到香港,我便选了一堂广东话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基本都是以普通话与同学以及普通市民交流的。大部分香港市民都表现出对普通话和内地居民的极大兴趣和善意,即便他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也愿意用普通话与你交流。这反映出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加深以及两地区隔的逐渐消除。
  不过,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仍愿意将香港当成一个看待内地的“他者”。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很多方面与内地形成有趣参照。最小的方面,比如只要一越过罗湖口岸,香港城市就展现出与深圳截然不同的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折射出城市管理的不同。大一点的方面而言,香港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还保留了许多英国殖民时代的传统,如果能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对内地现在正在进行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也必然颇有益处。一方面,香港是内于中国的,与大陆紧密相连;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从香港看内地,又能拥有一个跳出的、国际化与多样化的视野。这个视角对于内地是无比重要的,同时也是香港自身的财富。
  
  阿凡达VS孔子
  
  岁末在中国上映的两部大片引发热议。美国大片《阿凡达》受到广泛好评,在中国这个特殊语境里,影片里的内容还被一些论者引用到对中国一些地方野蛮拆迁问题的思考。而伴随着《孔子》上映的是《阿凡达》2D下线,这被看作是为《孔子》让路。不错,中国特色的安排总是很“周到”。
  我想说的并非是这两部影片的科技影响和宏大场面有多么地令人震撼,其实这两部影片正代表了两种鲜明的特色文化,《阿凡达》承袭了美国人居安思危的思维模式,美国人总是能够想出来一些事实上不存在的敌人,然后以人类的智慧,确切地说是以美国的先进科技加以反抗,最终获胜。此前也有著名的《世界大战》等大片。而《孔子》则代表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政治思维,只不过是以普通观众都能接受的电影形式表现出来。
  二者无所谓优劣,只不过代表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只不过,有时候被一些庸俗的人以庸俗的手法弄巧成拙了,就在《阿凡达》下线时,很多评论都指责这是为《孔子》让路。相关部门的这种安排与想法,其实是一种极不自信的表现。这是很多中国管理部门常见的做法,但这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看《孔子》,了解孔子,目的是持开放的态度,在与其他文化的充分比较之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这恐怕才是真正的要义。而一些中国人比较优劣的论调或者一些部门的做法,却恰好显示了他们没有把握这个要义。
  不仅如此,我们不但偏离了欣赏《孔子》的真正方向,还扭曲了这个方向。讽刺的是,就在《孔子》首映前夕,汉办被曝建网站花了三千多万,这消息首先转自互联网,人们称之为“史上最贵网站”。很难把朴素的孔子与昂贵的网站联系在一起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4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