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样的单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萍 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开了一本杂志。突然,我懒洋洋的目光被一篇报道激活―在这报刊浩如烟海的年代,想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不容易,而吸引我的,却是某公司致力于慈善事业的报道。于是,我一路细细读来,才发现,原来这篇文章不过是个开头,不过是“慈善完美”专题的一个部分,后面还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有心人。感谢《大经贸》的同行,为读者烹制了如此精美的豪华套餐。
  或许您以为我是个特别容易被好人好事感动的人。恰恰相反,做了这么多年报纸编辑,我最怕的就是好人好事―好人好事太多,报纸容易变成光荣榜。可如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完美公司的好人好事确实吸引了我。并不仅仅因为其好人好事,而且是好人好事之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如果完美公司的所作所为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可能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因为在美国,不仅一些公司扮演着捐赠的主角,7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赠为900美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2%。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的70%都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中国内地富有人群的捐赠不到15%。如此,以博爱精神兼济天下的完美公司及其员工又怎么能不牢牢吸引住中国人的目光?或许,在当今中国,对利字当头的公司而言,偶尔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可是,从开业伊始到现在,完美公司已走过了整整10年的慈善历程。
  多希望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同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完美这样有志于慈善事业的公司;多希望越来越富裕的同胞像完美公司的员工一样,既扫自家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
  而残酷的现实是,在当今中国,贫富悬殊之大,已然诱发了强烈的仇富心理,出现在深圳的“砍手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有识之士还担心酝酿着更大的社会动荡,担心不是没有根据。
  当然,除了完美之外,一些富人们还是有着慈善之心的,也愿意恤贫怜孤,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扬名,甚至不想让人知道。更多的富人们干脆与慈善保持距离。
  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不客观背景。
  富人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靠市场竞争积累的财富,一直以来都是个问号。其中,典型的两点在不少富人的发家史中存在:一是难免损害了国有资产,二是偷税漏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曾经做过调查,调查中国富人阶层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结果是,有59.2%的人认为,富人阶层“很少”或“几乎没有”通过正常手段致富,只有5.3%的人认为有“很多”富人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
  一位富人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我不是没想过回报社会的事,我每年给国家交那么多税,也没说心疼过,但我不敢搞什么慈善。为什么呢?我的钱,就完全干净?没有偷税?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骗过人?还有,债务链摆在那儿呢。假如我捐个几万元,也许没人来管你;如果你一捐就是几十上百万元,那麻烦就来了。税务局来查税了;政府来摊派了;债主来催债了;欠你钱的人也来了,会说,反正你有钱啊,那么多钱都白白捐了,我那点钱,就免了吧,算救济我一回。何况,中国比我富的人多的是,人家都没带头呢,我出什么风头,你说是不是?”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我却不以为然。怎么咱中国企业家的想法总那么复杂?前怕狼,后怕虎。如果当初创业的时候也这样瞻前顾后,怎么会有今日的诺大产业?
  最欣赏的还是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言行间的那种别样的单纯:“我们少抽几包烟,少到酒楼吃一顿饭,就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交几年的学费了。”几句大实话,却能直击人心。
  什么时候咱中国的企业家也能像古先生一样,不那么自恋,不那么世故,不那么躲闪?若真有那么一天,他们便也会像古先生那样,笑起来满脸的灿烂阳光。
  (作者系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中心编辑室主任、主任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7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