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素芳
深化经济增长问题不仅要论证某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还需要开展综合和横向的对比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的潜力问题。综合分析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倾向发掘过去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潜力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支撑未来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一、北京市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发展理念的逐步清晰推动北京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北京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年至1978年,北京发展以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工业年均增长13.3%,高出经济增速2.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79至1991年间北京处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的探索和转变时期。至1991年二产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仍高出服务业5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7年。“三二一”经济结构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阶段。199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二产。第四阶段,1997年至2001年,北京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北京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10.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4%。第五阶段,2001年以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使首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台阶,2008年经济总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11.1%,服务业比重上升至2008年的75,4%,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夯实。奥运以后,“三个奥运”到“三个北京”理念的成功转型,北京经济进入平稳较快的增长轨道。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实现了良性互动。(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1%,创历史高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7.8%,比1979年下降61.2个百分点。(2)三次产业的匹配程度日趋合理。2001―2008年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的贡献度为30%,比2000年之前的贡献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逐步实现合理配置。(3)产业内部优势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200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引擎。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1978年~1984年,在传统消费的带动下,北京消费率始终高于投资率。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6年起,消费率与投资率的比例关系调整为53.5:50.5,呈现出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格局。(2)投资对经济波动的短期影响大于消费。投资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诱发总额占诱发总额的45.4%,消费对拉动力排名前五位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诱发额仅占诱发总额的40.9%,投资影响的部门比较集中,其波动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消费则具有较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合理。资本贡献率略有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1996~2005年,资本贡献率相对比较平稳,在50%上下浮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下降至30%附近,2008年北京市资本的平均资本贡献率再次上调至为48.2%,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震荡上行,1998年达到80.6%,2004年回落至-15.7%,2005年至2008年稳定在40%左右。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相对稳定在低位,平均贡献率为8.8%。
区域协调推进提升了经济增长空间。增长极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空间布局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四类功能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财富集聚和支撑作用比较突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资源要素聚集效果不断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发展拓展了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增长极。市级开发区规模逐步拓展。北京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专业化协作的产业布局体系,呈现出由单中心带动向多中心协调发展的转变。
二、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为北京市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新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推动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北京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我国新的发展阶段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期,为首都保持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加快,为北京的发展注入活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国家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激发消费潜能。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潜力突出。(1)服务业规模的提升空间较大。2009年,服务业所占比重虽然达到了75.8%,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服务业比重均在85%以上,北京市的服务业比重至少还存在10个点以上增长空间。(2)服务业集中度较低,存在较大发展余地。伦敦2002年服务业中前三位产业比重合计达到54.8%,纽约2000年达到了52.4%,北京2008年仅为45.9%,提升服务业集中度仍有较大的空间。
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蕴含潜力巨大。(1)总部经济是提高国际影响力不可或缺的资源。,总部成为体现首都经济控制能力的重要环节。(2)总部企业的乘数效应带动众多关联产业发展,尤其是总部企业聚集的行业普遍对其他行业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积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将继续推动首都经济平稳运行。
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挖掘潜力。(1)提升技术进步贡献水平的空间大,2008年为31.6%,与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60%~80%相比相差甚远。(2)研发水平需要继续提升,2008年,北京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件数为257件,不及10年前美、日全国平均水平。(3)部门间研发活动未有效对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有望优化首都知识资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消费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1)时尚消费地位持续提升。全球280个国际顶级品牌中有33%的比例入驻。(2)外来消费持续攀升,仍将继续支撑首都经济的消费水平的提高。(3)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更快地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4)新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将逐步形成和壮大,电子商务发展和网上消费将成为行的消费热点。(5)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望推动消费的增长。
要素市场建设为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潜力。北京具有较多的要素资源,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存款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在京上市公司总股本、总市值均超过沪深A股总股本、总市值的一半。北京市金融业向外省市及境外提供的金融服务占比达到55%。“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首都金融发展的功能定位将极大地促进金融功能区建设发展。随着北京市石油、林权、技术交易所、其它新兴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规模扩大,为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为首都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潜力。从大的区域看,环渤海经济圈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腹地经济发育程度和经济比重的进一步提高为首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适合北京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更大的空间来统筹规划,共同构筑强大的产业集群。城南、新城、生态涵养区、丽泽商务区、宝钢搬迁区等区域发展刚刚起步,有望成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持久动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水平和潜能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为抢占产业链高端和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三、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撬动北京市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国家的统一协调下,积极争取国家对环渤海地区都市圈发展的进一步支持。认真总结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间的沟通台作,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形成区域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
积极依托国家城镇化的背景,一是创新体制,探索有条件的就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转换成城市人口。加快研究土地流转办法,高标准谋划新城发展。二是拓展增量,加快推动产业和产业向新城转移,促进薄弱地区发展,提升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发展活力。
(二)注重投资与消费互为支撑,持续扩大内需
继续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出台本市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继续发挥重大区域和大项目的带动能力。继续加大对产业支持的投人。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创新政策性住房建管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收购和管理,合理区分改善性和投机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巩固和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精神文化消费,扩大特色和精品时尚消费,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有效供给。持续不断的丰富消费业态,引导新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完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需求。打造特色消费集聚区。通过延长时间、拓展空间和丰富业态等手段,挖掘现有商业设施潜力和培育新城消费商圈。
(三)以推进自主创新为依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示范区势能。出台并落实好示范区发展规划,深化各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工作,创造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环境,坚决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基础设施,推动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加快推动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
分类分步骤推进各类交易市场建设。根据交易所业务特点、发展前景和进展情况划分类别,有重点、分步骤、推进要素市场整体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等重要商品市场的发展。争取低碳经济试点城市。适应首都定位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争取中小企业发债试点。
(四)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积聚水平。争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成为国家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积聚发展示范区。
抓好首都:总部经济发展优势。加强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地区的规划、计划支持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总部经济在京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积聚区。加快吸引适合首都产业发展特点的总部企业入驻,积极鼓励总部企业在京从事实体经营的分支机构。探索一些总部经济对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鼓励办法。
抓好科技型产业发展。研究推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培育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参与成果转化,继续做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接工作+筛选推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产业化对接方案。
抓好有潜力的大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环保等领域成果产业化,加快物联网、绿色印刷等新技术应用。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
(五)以大文化战略为突破口,提升北京影响力
找准首都文化发展定位,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完善古都风貌,较好的实现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完美结合,推动首都文化的繁荣。提升首都文化素质,维护首都形象。加强首都细腻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研究和制定与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
加快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大型会展、国际会议在京举行。加快推动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展示全国、宣传北京的良好的城市名片。
(六)以完善经济增长评价体系为突破口,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家的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区试点城市,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经济结构的优化、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民生质量的改善,节能减排情况的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情况。严格执行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区发展规划,健全区域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0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