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昱
摘 要:随着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相继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同时,物流市场的改变,也使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考验。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物流服务 现状 对策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优势分析
发展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将有限的人力、财力以及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核心业务的研究与开发。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可以节省在自有车队、自有仓库、自有装卸搬运设备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减少了资金的积压,加速了资本的周转,显示出专业物流的优势。同时,第三方物流凭借自身的专业化服务,对物流方案的科学设计以及准时制配送的现代理念,为企业库存的最小化做出贡献,实现企业的成本优势。此外,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及其客户而言,他们之间是一种战略联盟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你盈我亏的博弈关系。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根据客户产品的特征设计出以客户为导向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经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不管在规模、技术含量还是管理方式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较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行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市场的空间和国家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具备广阔的空间。
首先,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通信等方面。到2006年7月,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近8万公里;到2006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8万公里;其中高速里程达4.54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1108个,比2002年末增加499个,增长82%,年均增长16.1%,内河航道里程12.34万公里。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场站和货运枢纽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有的已经投入使用。立体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机动工业车辆、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发展很快。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其次,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稳步增长,经营管理与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目前,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有三类企业:一是外资企业,由于第三方物流在国外市场上的发展相对成熟,能够提供完整的、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外资企业有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传统;二是国内新兴的通信、电子类企业,它们也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客户源;三是锐意改革、立志进取的国有企业,它们打破原有“大而全”的传统观念,对原有的运输仓储等部门进行改革,逐步实现物流业务外包。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2005年的年增长率达到25%;此外,加入WTO必然会使第三方物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会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也会有较大增长,从而使物流量大大增加,需要有强大的物流服务作为支撑。西部大开发将促使西部地区物流量增长。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地域分布将扩大。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等,保证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需求的逐步增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创新出现了新的局面。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后,已成为第三方物流行业中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私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以及港台物流企业的登陆,三股物流力量的较量与发展,对传统的物流经营管理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服务的创新,出现了仓单质押融资、区港联动、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物流、物流地产等新的经营服务模式。
再者,国家颁布政策为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所能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由于这些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规模较小,很多是从过去的托运站或仓库保管演变而来,其规模、硬件设施、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物流的要求。很多第三方物流公司只能提供简单的搬运、运输、仓储和相关的城市配送等活动环节,而能够提供流通加工、包装、配货等增值环节的服务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这些“散、乱、小”的物流公司也就根本谈不上对现代物流技术的使用了,无法利用这些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整体的物流解决方案,无法形成整个大环境下的物流供应链。所以,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较低,同时,对EDI技术,自动识别和条形码技术,GPS以及RFID技术等的应用也不是十分普及。低水平的、低技术含量的物流服务影响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其在中国物流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环境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局面下的企业管理,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这些企业通常都拥有自己下属的仓储运输部门,以保证本企业的物流正常运行。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这些国有企业或集体性质的企业还是不会果断地改革自己的运输部门,取而代之的是与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同,将企业的所有物流业务外包。这是由于改革原有的运输部门或者物流部门会牵涉到多人的利益,正是因为受到这些落后的管理思想、用人制度、市场进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约束,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段路要走。
第三,目前中国的物流教育同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学术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对物流研究的投入也非常有限。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人才。
三、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对策
第一,由于对物流几个基本功能的管理涉及到计划发展委员会、商务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海关、工商、税务等市级各部门,这些部门在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避免“政出多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政策必须协调一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组成促进物流发展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相关政策,以及制定同国际上接轨的物流发展标准,包括物流硬件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以及物流服务标准等。同时,对目前市场上的中小型
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和管理,促进其规模化发展,达到规模化经济效益。
第二,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传统的国有仓储或者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其管理及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难以取得优势。政府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制定有关物流发展方面的法律,着力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其次,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比如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土地使用或者税收上等一系列优惠。再者,国家的金融机构,要准许第三方物流企业贷款,或者政府直接拨款投资,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与便利。
第三,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革进程。信息化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物流企业应该建立“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通过这样的“订单流”与网络,可以加快订单的处理速度,有利于整合全球的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有效率的物流服务,同时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利益,改善原有的落后管理方式。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速信息化的同时,要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有全面的了解与应用。通过互联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信息共享。通过对GPS(C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RFID(Radio E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技术)的应用,增强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地对物流全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第四,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物流服务的展开,我国物流人力资源,尤其是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和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截至2005年,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首先,建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要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培养中级物流人才为主。鉴于我国尤其缺乏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为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层次的合理性。其次,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设置物流专业课程。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最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