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特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沙 麦 影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物流专业建设,提出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就业,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人才“双师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笔者在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发现,近十年来,物流社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突出,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物流技术及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这种高技能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个契机。当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内部培训结构都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比较,实践能力较强;与培训机构相比,理论基础更扎实,且适应面更广,更有上升的空间。但由于当前有的高职院校是从普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转型,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并没有完全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反而处于劣势。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是当务之急,只有让毕业生在社会上站住脚,才能谈发展。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关键在于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高职的特色在于其高技能、实践能力强,而物流行业尤其重视实践性。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仅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角度来做出探索。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比普通院校,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需要突出高职的特色,突出其针对性、实践性。经调查20余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数据来源:大部分来自各院校网站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部分来自于笔者的调查),其核心专业课程如:物流基础(或称物流学等)、供应链管理、仓储与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基本一致,而以下课程则只有少数院校开设:
  
  (一)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对外业务不断增加,物流业务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物流企业多,对国际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大。这也就给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大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开设面向这类企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缺少师资。市场需求变化很快,而学校的教学体制、师资队伍等都具有一定的惯性,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来做出反应。另外,对毕业生的定位也未瞄准这类外向型物流企业,从而忽略这类课程的设置。
  
  (二)物流实训课程
  有的院校建设了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物流的一些硬件设施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这只能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有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在提高技能方面的收效甚微。有的仅仅是模拟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有的甚至没有专门开设实训课程,只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联系单位实习,以此代替实训课程,这种“放羊式”的实训使得学校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实训教学质量。
  实训课程是学生提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而上述院校的实训与企业现实岗位的作业相去甚远,对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尽快适应工作的作用不大,从而使得作为高职院校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色不突出,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究其原因,最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双师型”师资,大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企业联系太少,教学内容只是重在理论,实践方面极其欠缺。其次,学校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机构(如校级实训中心、教研室等)负责管理物流专业实训的设计与管理。第三,教师缺乏与外校的联系,也缺乏与企业的联系,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
  
  二、校企合作的“双赢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分析的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企业的介入,仅仅是在校内“纸上谈兵”,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在应有的实践能力方面突出优势。因此,要改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突出高职特色,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关于校企合作的课题已有诸多专家学者作了研究,本文仅仅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这一角度,从操作层面来提出建议。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先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验室,并与该校合作培养学生,然后借助该校取得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又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的时间。安徽芜湖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排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到宾馆和旅游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教学实训软件
  笔者在近年的实训软件教学以及在与20多家物流软件开发商的接触中发现,物流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实训平台的原型大多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进行一定的修改。这种软件有利于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不适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软件开发商不能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设计管理员(或教师)的角色,实训软件不能使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于这方面功能的提高最好是由软件公司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实际所需来设计。
  第二,目前市面流通的物流实训软件从内容上看,大多只是描述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与操作。其现实“仿真”程度太低,远远达不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有部分教学软件配有企业工作实景的录像,但缺乏系统性,也没有相应的解说,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由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进行。教师通过对物流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应按照什么规律来组织这些教学内容。软件开发商则可以为教师提供调研的对象,软件设计人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实现。例如,软件开发商选择几个典型的物流企业作为调研的对象,教师深入这些企业进行调研,与软件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如何用软件模拟其业务。并且将其业务流程分解为一些标准化的作业,针对每一作业作出详细的分析及说明,并可以用实景录像或动画效果来表现。
   第三,现行物流教学实训软件在表达形式上大多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软件开发商可以在整个软件中嵌入一些图片、音乐与动画,提高软件的趣味性。例如,在运输路线的选择决策中,可以嵌入地图,在地图上标示各种方案,让学生对决策有形象的认识。在仓储作业中,可以出现立体仓库的画面,并插入一些动画来形象表示货物的上下架、进出库作业。做到图文、动画并茂,让学生饶有趣味的学习每一作业流程,而不是光看枯燥的表单。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的特色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提供的实践环境。一些院校现行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物流仓储配送企业的缩小模型,在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放置几排货架,其间穿梭着几辆叉车、自动搬运小车、巷道起重机等,配套的条形码系统、RF系统等。这样的投资动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不是每个院校都有实力购置,也不是每个院校都能把物流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来投资。而且这样的实训基地过于单一,学生所学习到的技术也很单一、简单,不能适应企业复杂工作所需。如果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则可解决投资问题以及学生实践问题,同时也可为物流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采取下述形式: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并定期派培训师给教师和学生作短期培训(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学生到企业接收统一的岗前培训,并在实际岗位上实习,由老员工带新徒弟,学生在“干”中“学”(如安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泰物流公司);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形式。
  有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可以使得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实践,提高技能,充分认识到所学与所需的差距,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在就业竞争中突出实践性优势,从而取得成功。另外,对于院校的师资培养也大有裨益,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密切联系企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三) “双师型”师资培养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高职教育需要有密切联系企业、实践性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阶段,更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任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任职,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可派教师在企业一些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并进行职位轮岗,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咨询顾问。
  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由于院校通常都缺乏实践型教师,尤其是能够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这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可以从企业、研究所或培训机构寻找合适的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方法、技巧的培训,对专职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院校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如地处珠三角,或长三角等区域,位于物流企业集中的地区,可以积极与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3]王林山,丁全德,赵晓建.“订单教育”实践探索研究[J],职教论坛,2004年10月.
   [4]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25期.
   [5]侯玉印,高职也可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7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