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珏群 龚立恒

  摘要:目标管理理论是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标管理理论,对高职院枝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目标确立、过程控制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学生社团;管理I作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95-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也不断攀升。学生杜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其快速发展,学生社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是社团管理问题。把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探索。
  
  一、目标管理理论简介
  
  (一)目标管理涵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理论又称为成果管理。由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在实现组织对各阶段目标实施情况控制的同时。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的关键不是“目标”而是“管理”。
  
  (二)目标管理基本特点
  目标管理被称作“管理中的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它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第二。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第三,重视成果。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学生共同确定学生社团工作总目标并以它为指针,确定各学生社团分目标,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自我控制,为自觉承诺的目标而奋斗。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校学生社团目标管理赋予各学生社团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各学生社团的目标与责任相结合,权利与利益得以量化,强化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有序实现。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也是一个组织得以长久发展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在许多高校。从学校的角度讲。学生社团建设的制度没有制订,更没有形成体系,缺乏从宏观、长远考虑的社团发展规划。一些事宜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问题得不到明确解释,甚至对社团的管理存在着“放任自流”的倾向,无据可查、无据可依。另一方面,从社团组织自身看,有些社团没有章程,从创建到运作甚至到解散,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可言,其成员也是东拉西凑。管理机制松散,内部较为混乱,很多社团重复成立,特别是在娱乐和实践方面的社团。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空壳社团。只招新,不开展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名存实亡。有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不强。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团组织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计划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总体说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于是便出现了社团发展结构失衡,社团活动良莠不齐的现象。
  社团发展结构失衡首先表现在社团类型结构不平衡,一般同学都热衷于加入娱乐兴趣型社团,而对于政治理论类、志愿服务类社团较为淡漠;其次表现在社团成员构成不平衡。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占参加学生社团人数九成以上。而且越到高年级参与人数越少,甚至很多社团主要负责人也是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社团干部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再次表现在社团发展横向比较不平衡。由于发展历史、长效机制、工作承接等存在差异,使得社团相互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较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尽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从活动范围来看,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环境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快而又缺乏长远规划,一些社团活动总是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高层次、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这种结果又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学生社团产生失望,进而出现虎头蛇尾、昙花一现等现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对这项工作树立正确的导向,建立科学的标准,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活动,使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应有的评价,纳入整个学校管理系统,形成良性管理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团委己形成对各社团的年度评优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社团进行表彰奖励,但缺乏定量的考核,或者是考核标准模糊。有的甚至单凭一份材料、一个汇报,就给予直观的评定,缺乏严格规范的评价标准和选择标准。对于考核者来说,大多是由几个主要干部商量决定,人为因素、感情因素占很大份量。其次,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浒多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在这一方面的劳动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劳动不计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不作为

工作考核和晋升职务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社团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管理学意义上来说,是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要解决当前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大胆探索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实践中转换思维,大胆探索。目标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到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来,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应用
  
  (一)明确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统一目标
  目标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目标是否明确,因而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确定整个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要对学院的方方面面作全盘考虑,包括学院的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各种机遇等。统一目标要能够涵盖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领域;第二步。将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学生杜团管理部门在制定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目标的可行性。确立目标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状况和学生社团工作特点来制定,使目标的预测性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目标过高,脱离现实,会使目标可望不可及;目标太低,仅凭举手之劳,则缺乏挑战性。确立的目标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基本指标开始做起,完成一个目标,再定更高目标,层层推进。
  2.注重目标的可测性。确立的目标须用定量的数据度量,考核内容中能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使之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由于不同社团具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因而在确定全校量化指标时应留下可灵活操作的余地,不能所有内容都同一标准。总的原则是,共性的考查内容要有清晰的指标,个性的考核体系在不违背公平的原则的下允许存在一定差异。
  
  (二)注重抓好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
  在目标管理理论中,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之为过程控制。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过程控制指的是目标确立以后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检查、调整措施。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关键要看目标实施阶段中所进行的管理如何。
  一是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首先,要明确每个项目的负责人,责任层层分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职责明确。其次,目标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个人关系,才能使计划执行者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者充分放权。既可以使管理者逐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脱身,用更多的精力做更高层次的思考,又可以调动基层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时直接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愿意热心为同学服务,这也是学生社团管理干部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目标管理是一个不问断的反复动态的循环过程,应随着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对各级目标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目标体系中各层次分目标的实施均衡情况,进行指导、协调和督查,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考评与奖惩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机制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建立什么样的考核评价制。对于社团工作开展带有明显的引导示范功效。
  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在建立这个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全面地分析各目标要素在整个社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分配各目标要素的权重;二是要在注重目标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突出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作用:三是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化,并与评价对象的行为联系起来。其次,应该建立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不应该单纯地把社团发展规模、社团活动次数、社团规章制度等作为主要考核目标,而应该建立一种目标管理的工作体系,按照目标化的管理,对社团活动采取目标设立、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等一整套考核体系,尤其要突出社团工作的创新发展。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团大量的活动日益社会化,迫切需要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加强对社团工作与社团活动的考核。一是要建立工作动态报表制度。社团要从活动计划、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等各个环节,定期向主管部门以报表的形式报告工作动态。主管部门根据社团报表。可以将目标管理与控制落实到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针对报表所反映出的社团日常工作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社团的实际困难;二是建立社团重大活动申报制度。对于社团组织跨校区、非常规、有社会力量参与的活动,必须在活动之前向主管部门提交活动报告。待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开展。同时,主管部门也要对提出申请的社团重大活动从经费、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工作报表制度与重大活动申报制度。作为社团目标管理的主要制度,是社团考核及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的基本依据。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仅仅是为构建评价机制打下了基础,评价机制的最终形成,关键在于确立一种动力效应,这种动力效应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
  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来说,主要是完善落实目标管理、项目化运作和考核评优等制度,应重点从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目标激励,要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度,对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既有长远目标又有阶段目标,这样使得社团发展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对于物质激励,要实行“两抓一促”制度,对优秀学生社团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落后社团进行末尾淘汰,通过抓两头来进一步引导促进中间社团向上的动机并控制其行为趋向向好的一端发展;对于情感激励,要建立精神理想和归属教育制度,通过情感化的社团管理,将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荣誉教育等融入到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中,通过思想沟通、排忧解难、交往娱乐、批评帮助、民主协商等,充分体现出“人情味”。使社团的归属感不断强,将真挚情感化作自愿接受领导的自觉行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