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60例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情况并探讨心理干预等对其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260例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中并发焦虑抑郁症状者占41.3%,其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差,24 h动态血压多成非杓型改变,同时常伴有类似心绞痛、左心衰症状及心律失常,单纯降压达标慢,行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症状严重者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疗效显著。结论 高血压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干预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血压控制率。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干预治疗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许多高血压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导致血压波动大,常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难以达到满意。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显著关联,与高血压联系尤为密切,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1],常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现对260例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心理干预治疗,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加用药物,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2009年我院心内科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病历630例,均符合WHO/ISH 1999年诊断标准。从中选择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2例,女138例,年龄36~85岁,平均(59.5±10.7)岁,并发焦虑抑郁症状者发生率占41.3%(260/630)。260例中,99例出现与情绪波动有关的心律失常,占38.1%,其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早、短阵房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5.7%,室早占26.3%,其他以心动过缓或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占8%;146例表现有胸痛、胸憋等类似心绞痛症状,但无心电图及心肌酶动态演变,占56.2%,其中96例行冠脉容积CT成像或冠脉造影检查,67.7%(65/96)患者冠脉无明显狭窄;135例表现有长叹气、胸闷、呼吸困难等类似左心衰症状,但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功能尚佳,占51.9%;63.5%的患者对血压升高引起的头痛、头昏不适耐受性差,对降压药反应性及依从性差,动态血压监测有64.3%的患者呈非杓型血压昼夜模式改变。
  1.2 焦虑抑郁症状诊断标准 ①存在广泛焦虑表现:存在无明确对象及固定内容的紧张或焦虑、情绪低落,伴有如气促、心悸、胸痛、胸闷、口干、出汗、睡眠障碍等自主神经紊乱特征,或出现坐立不安、口唇震颤、全身肉跳、肢体发抖、紧张性疼痛等运动性不安症状;②表现有惊恐发作:发作性胸痛、呼吸困难、心慌、窒息感频死感;③上述症状不能用自身躯体疾患解释,心理安慰或镇静治疗有效,并除外甲状腺疾患,急性脑血管病,颈椎病,严重肝,肾、肺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情况。
  1.3 治疗方法 依照指南要求应用药物降压及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积极治疗外,均给予每周2次,每次4~6 h的心理干预辅导,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及护士完成,采取集体教育、分组教育和单人教育三种形式联用互教互学。内容包括:①健康认知:以严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宣教高血压基础知识,耐心倾听症状诉说,细致解释疑问,平稳患者情绪,消除疑虑,使其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长期、终身、可控的疾病,降压达标就能极大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②心理疏导:讲解情绪与各种症状的关系,指出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寻求家属和社会配合,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和抑郁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恒心;③行为矫正:指导患者适量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使其学会松弛疗法,通过针对性心理支持,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失望,克服自卑感,对症状改善者及时鼓励。在心理治疗基础上可予阿普唑仑和/或美利曲辛,如无用药禁忌均应用β-阻滞剂治疗,对焦虑抑郁症状较重者加用适量抗抑郁药氟西汀(10 mg/d)治疗。
  1.4 疗效判断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血压平稳于正常范围,无波动;好转:焦虑抑郁症状减轻,血压较前下降且接近正常;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血压控制不佳。
  2 结果
  260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显效135例,占51.7%,好转198例,占76.2%,167例血压昼夜模式呈非杓型改变的患者中,经复查动态血压86例改善,呈非杓型血压改变的患者比例降至31.2%。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最终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因素相互作用为高血压的病因,其中以精神应激为主的环境因素约占60%[2]。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与一般人群相比,高血压人群易伴发焦虑抑郁,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3]。据调查,处于不良情绪和较重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国外能获得及时准确诊断和心理治疗的不到10%,我国更低尚不到5%,有人统计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72.4%为不良情绪所诱发,由此要求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更应重视心理治疗。
  近年来,不同地区、人群和调查方法得出的焦虑抑郁率有很大差别[4]。本组资料显示,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为41.3%,与文献报道相符。单纯高血压与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高血压均可并发或引起患者情绪障碍,其发生的年龄和性别与其他普通患者比较无特殊。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全身小动脉痉挛,心肌收缩及周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中A型性格高于一般人群[5],由于疾病的长期性和担心出现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严重后果,以致缺乏信心,心情烦躁、易怒,并常合并有头痛、头晕、心悸、倦怠等躯体不适。这些精神症状常与血压升降呈平行关系,亦即精神症状最明显时,血压也最高。同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不良,可诱发冠脉痉挛、Q-T离散增加及夜间血压偏高,更易造成急性或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医生积极认识并设法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组资料发现,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63.5%的患者对血压升高耐受性差,对降压药反应性差;多主诉靶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56.2%有类似心绞痛症状,51.9%表现类似左心衰,38.1%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结果不相符;单纯针对相应疾病处理疗效不佳。因此对于高血压降压效果不佳和诉有心悸、胸痛、气短、心律失常的患者,我们应注意鉴别,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情绪障碍或睡眠障碍,明确是否是焦虑抑郁所致的躯体表现。
  正常情况下,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为杓型血压改变,少部分人为非杓型血压。本资料表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高血压患者,以非杓型改变居多占64.3%,经联合治疗部分患者血压恢复了杓型改变。Mazur等[6]对178例原发性高血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对血压昼夜变化的关键调节作用下降,其夜间血压下降不显著,昼间血压的上升与焦虑状态密切相关;有焦虑的患者中,头痛、头晕、胸闷、心悸等躯体症状更明显,且运动耐量下降,此与本组观察结果相符。许多研究表明非杓型血压患者心脑等脏器器质性损害较杓型血压者明显加重。对于呈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其是否与焦虑抑郁有关,适当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有助于调整自主神经稳定性,利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模式。对有绝望和自杀倾向的重症焦虑抑郁患者,往往拒绝就医治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使其尽早得到精神科治疗,避免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和美利曲辛类均具有良好抗抑郁作用,性价比高,与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均具有有效、广谱、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住院期间适时适量使用可缩短住院时间,利于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和改善临床症状,利于平稳降压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采取身心并重的措施,对不良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干预,对于预防与控制高血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4.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2.
  [3] 张帆,胡大一,杨进刚.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和相关因素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140-142.
  [4] 张钰聪,刘洪军,孟琛,等.北京城乡老年人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520-523.
  [5] 刘金忠,董纪华,王喜梅.焦虑情绪与行为类型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526.
  [6] Mazur ES,Kaliazing W.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er Variability ymhypertension.Ter Arkh,1999,71(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6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