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 浩 王红玲

  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与战略目标对应的评价体系保障战略执行效果。笔者认为,把战略思想运用到企业绩效评价中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建立企业战略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诸多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除平衡记分卡外,其他的评价方法普遍缺乏目标向导,即在设置单项指标或指标体系时,没有相应的、明确的目标指引(目标隐藏)。而平衡记分卡虽然提出在绩效评价进行时应建立企业愿望与战略,但权变理论的影响导致了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愿望与战略的不一致,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当建立统一的战略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及收益等因素,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财富达到最大。企业价值的计量有以下三种模式:以资产负债表左边各资产项目的市场价值来计量;对资产负债表左边各资产项目在企业寿命期限内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再采用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计算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将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发行在外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值,即企业价值(V)为股权价值(E)和债权价值(D)之和。相对于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有诸多方面的优点:首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经营者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利润最大化仅追求利润的不断增长,并未指明利润产生的阶段性,也未指明利润是当期的最大化还是更长期的最大化。而影响企业价值大小的不仅是过去和目前的利润,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如果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者必然要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不断创造未来利润的增长点,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缺乏长远经营战略的短期行为。其次企业价值最大化突破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股东利润至上这一理论的产物,在财务资本地位日益下降的今天,顾客、员工、供应商等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企业的目标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把注意力从股东转移到企业,从而兼顾了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牟利的组织,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价值最大化很好地协调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二、强调无形资产的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人力型无形资产,指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与员工素质有关的无形资产,如员工的受教育情况、业务指标、工作经验、创新精神、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智力型无形资产,指由人类的智力劳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秘密配方、电脑软件、注册的域名等;知识管理型无形资产,指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所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超额流入,如企业管理方法、资本运营能力、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市场及顾客型无形资产,指由于市场、顾客等方面的原因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市场营销网络、顾客忠诚度、重要顾客、业务伙伴、企业品牌、服务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旦产生就不会因为使用而被消耗。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这一特性显示出超越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在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引入衡量企业无形资产的指标,并将其与衡量有形资产的指标融合,共同组成一个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创新与发展,以达到有形与无形、硬性与软性的最佳结合。
  
  三、优先考虑股东利益,兼顾员工、债权人和顾客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厉害关系的群体和个人。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指一旦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的群体,如股东、投资机构、员工、顾客、供应商和政府等;次要利益相关者是指可以影响企业,也可以被企业影响的群体,他们不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如媒体、社会团体、民族组织、宗教组织和一些非盈利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对这一理论的探讨更侧重于企业伦理。但笔者认为,根据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派的观点,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由于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而非慈善机构,所以道德只是企业营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当说,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兼顾其他利益群体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但这一理论将企业的目标定义为多元的,其中既有社会性的、政治性的,也有经济性的,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目标合一的组织,带有很强的公益色彩,其结果必然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降低。笔者认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在优先考虑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其他群体的利益。由于利益相关者模式的主体过于宽泛,不便于实际操作,因此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应把与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关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即应主要侧重考虑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和供应商等的利益。
  
  四、财务维度上应更为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一个企业的现金流转和现金流动的状况,是对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差量情况所作的客观性的描述。它能够反映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现金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正确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与支付能力,可以正确评价企业当前取得的利润的质量,因此它所揭示的现金净流量比利润表揭示的净利润更客观、更充实、更能说明问题。有学者指出缺乏现金支撑的账面收入、会计利润是“劣质商品”,而通过虚假记录产生的收入、盈余是“假冒商品”。因此,西方企业界将现金流量表(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称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测谎器”。鉴于此,无论信息披露还是投资决策都应强化现金流量理念,并提倡使用“经营性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衡量利润质量的指标。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最能反映企业的本质,受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影响也最小。因此,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应增加有关现金流量指标的数量,以切实保障企业获利的真实性。
  
  五、设立战略性非财务指标体系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财务指标本身的局限性,单一的财务指标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及加强非财务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战略性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更能揭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有助于信息用户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性质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是信息用户对企业未来做出预测的重要依据。如评价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时可设置节能指标、自然资源储备量、人力资本存量及增量状况、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或公共责任等指标,评价企业发展前景时可设置技术革新指标、制度创新指标、专利申请量、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企业发展计划等指标,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环境时、可设置资源素质状况、主要管理者信息、企业内部控制方略、企业经营总规划及战略目标、企业技术及设备状况等,评价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时、可设置竞争对手状况、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区域优势、企业的国内国际合作状况等、评价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可设置环境污染状况、污染治理措施及成效、稀有资源耗用状况、绿色产品开发状况等指标。设置非财务指标体系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内容: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绩效评价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指标体系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结合,尤其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的指标;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时,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即注意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六、建立战略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并且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它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并且对成员产生一定的动力和约束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状态,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营及发展意义深远,因此企业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建立战略性企业文化,即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编辑 夏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9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