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到来。因自媒体自身的特点,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自媒体背景下,厘清当代大学生思想及行动逻辑,探索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高校做好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行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体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得更加成熟,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以微信、QQ等通讯方式为载体的互联网传播方式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这给高校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高校在自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过程中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是新的社会环境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媒体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自媒体”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自由、自主传播信息的媒体传播方式,它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是互联网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当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微媒体传播方式得以飞速发展,而自媒体平台及其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在于其以下独特优势:
  首先,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广泛性。当今世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公民的个体意识及表达意愿迅速增强,尤其在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自媒体传播方式迅速普及的环境下,人们以手机微信、QQ、短视频等各种小程序为载体,可随时随地、自由自主地利用自媒体平台发表言论与观点并参与到各类讨论中去。因此,人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媒体信息接收者、消化者,他们已成为媒体信息的参与者及信息传播者。可以说,在自媒体环境下,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转变及参与感带给人们的“主体”感受,也是自媒体传播方式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自媒体这种平民化、大众化的媒体传播方式更易为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它为广大网络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去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人们对它的接受度更高。广泛性、大众化这一特点更进一步促进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从而使自媒体传播方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人们的广泛参与不仅促进和提升了公民的自主意识,也促进了其对社会信息、社会现象的参与意识,使社会公平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其次,自媒体传播内容的生活化、无规律性。一方面,人们在手机微信、QQ、抖音小视频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一般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具有生活化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廣泛性,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传播或转发信息、图片、生活视频等内容,传播的内容没有特定的主题或特定的核心,这些也造成了发布信息的突发性、偶然性、无序性等特点,不似传统媒体或官方媒体那样有专门的部门把关审核,有特定的主题与连续性,自媒体平台上发布或传播的内容比较随意和散乱,信息量杂而多,呈现出无规律性的特点。
  再次,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强交互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发布者,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信息传播当中。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甚至从每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的时间概念,时间被“延伸”或“压缩”,使媒体信息接收者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能够同步共享尽可能多的信息、资讯,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和更多的资源,并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同时,也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发布这一行为中,这就打破了人们传统概念里的信息“传播——接收”这一单向度的交互模式,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接收——互动”的双向度交互模式。在自媒体传播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模式里,人们不再只被动接收信息,也会发布信息、参与讨论与交流,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说,自媒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沟通工具,更是新闻的产生、发酵和爆发平台,传统主流媒体也会从自媒体平台中发布的热点新闻中摘取新闻素材,这也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一种交互性体现。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及行动逻辑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式”出现的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也受媒体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行动逻辑同样受到自媒体环境的影响,难以避免会产生一种异化的、自我的、利益决定行动的行动逻辑,具体表现为:
  以“自我”意识为基调的逻辑起点。自我意识是自我主体对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与探究,其形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等,能够使大学生个体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在自我肯定中增强做事的信心,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实现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是:当代大学生在自媒体迅速发展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在媒体传播平台自由、开放的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发展偏离了轨道:他们利用手机媒体在游戏世界里体验酣畅淋漓,在微信、QQ或短视频中随意发表言论,自我意识在这里发展成为自我主体或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成为空谈,做事以自我意志为主,个体情绪化表达明显,满足自我要求与愿望成为主要追求,这种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行为,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他们行动的逻辑起点。
  以“从众”心理为指导的行为选择。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往往受到来自于群体的规范与影响,个体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自然也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大学生个体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独立性,但仍会受到周围同学或所在群体的影响,在选择与行动方式上作出与自我判断相异的、与群体相同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有时会轻易地由一种认同倾向转向另一种认同倾向。如大学生们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发表观点时,往往参考最初发表观点者所使用的语言与观点,尽管有时大部门的观点与自身所持的观点不同,他们也会受群体观点的影响,使得大多数人的观点成为个体观点的参照。正如奥尔森所说,“个体在拥有足够信息并处于理性状态时,他会根据自身的偏好顺序方式来排列所有选择行为的可行方案”。由此可见,“从众”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思维,也是一种“惰性”思维,却成为一部分大学生偏好的行为选择。   以“顺利毕业”为主旨的目标定位。目标定位意味着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的目标行为与根本动力,它包含着大学生对未来规划的总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实施态度等。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开设有培养学生目标定位意识的课程,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注重挖掘学生潜力、重视学生學习过程,引导学生对其大学生活及未来规划作出目标定位。而实际上,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课结束以后,仍不能明确个体目标定位,或者有了一定的方向定位,在具体实施中行动力不足,甚至回避目标定位。毫无疑问,制定科学合理的成就目标应该是高校学生应然行为,而就笔者所在的高校现实来看,大学生在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沉迷手机网络,对学业的关心程度不足,甚至个别大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也已经成为“正常现象”,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是他们大学期间的“目标定位”。在行为上,他们也无心采取行动避免表现更差。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我国目前已经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及大学生思想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及行动逻辑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大学生思政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在自媒体环境下寻找新出路、探索新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调动学生主动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21世纪的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及信息素养”,提升个体获取、分析、评价以及传输各种类型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对于媒介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储备与甄选等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完善学生自身内在素质,使学生具备内在辨别、判断能力,是做好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专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或以公开课等形式请专家为讲授学生媒体传播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学生会等组织向大学生们广泛宣传甄别媒体信息的简单方法;同时,提高教师媒介素养,通过定期培训,向教师传输新媒体意识与互联网思维并在工作中要求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形成媒体技术应用工作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媒体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着手。
  其次,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发挥学生组织力量。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用于发布学校重要信息、通知与交流思想,通过学校主流媒体引导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但在应用上仍需加强。另外,加强学生集体组织或各类社团的规范管理,使学生组织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组织与社团,有着独特的工作章程和属于自己的精神力传承,团体里的个体成员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紧密链接关系和情感上的粘合力,形成一种集合的“共同体”,大学生们对自己所在的集体社团或组织由着无尽的热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集体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和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发挥学生组织的公众媒体作用,能有效防止学生“自我意识”为主导的行动逻辑,引导他们形成自强奋斗的积极态度,远离只求“毕业”的消极观念,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达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再次,强化高校管理层作用,建立科学的新媒体监管机制。高校的发展水平依赖于高校管理者的水平及所实施的管理政策。我国高校在党委领导下发挥管理层的引导指引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引导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构建新媒体平台监督体系,帮助学生分析鉴别媒体信息是否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的价值,及时屏蔽掉糟粕信息;同时,设立新媒体平台检举监督渠道,使学生能及时反馈信息、表达想法。通过监管体系的建立,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理念,形成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改善或消除大学生只求“顺利毕业”的目标定位,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当然,新媒体环境复杂多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思维、创新方法,在工作实务中不断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燕鹏飞.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2016(5).
  [2] 闫方洁.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3] 邓小华.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的行动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8(3).
  [4] 聂衍刚,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
  [5] 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
  基金项目:江苏省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研究”,编号:17FYHYBO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78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