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52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小如 章振永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辨证论治 临床观察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病机均较复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分型辨证治疗5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42例;平均年龄49.3岁;平均病程4.1年。有口干症状者35例,有眼干症状者33例,两者皆有者16例;腮腺肿大或曾经肿大者13例;合并关节痛者21例;合并肾病者4例;其它4例。实验室检查:球蛋白增高者38例,血沉增快者42例,抗核抗体阳性者36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者25例,抗SS-A抗体阳性者27例,抗SS-B抗体阳性者23例,两者均为阳性者1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董怡.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257)。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分型辨治。阴虚内热型:表现为口眼干燥,口干不能咽下干食,皮肤干燥,齿枯。舌面干燥、舌质红绛、苔少舌裂,脉弦细。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润燥。方用一贯煎合竹叶石膏汤加味:生地、生石膏各30g,麦冬15g,南沙参、北沙参、枸杞子、玉竹各12g,淡竹叶、当归各10g,芦根20g,甘草6g。气阴两虚型:表现为面黄少华,头昏目涩,口干鼻干,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纳少便溏。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治宜补中益气,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味: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各15g,天花粉、太子参各12g,甘草、桑叶各6g,黄芪、淡竹叶、当归、生白术各10g,柴胡3g,红枣6枚。血瘀痹阻型:表现为口眼干燥,毛发焦枯,骨节疼痛,甚或强直畸形,皮肤干枯,甚则增厚发硬。舌光无苔、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养血润燥。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牛膝各12g,生地、赤芍、白芍、忍冬藤、鸡血藤各15g,当归、枳壳、红花各10g,川芎、甘草、柴胡各6g。上述各型,均每日1剂,分2次口服。
3 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20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未见新的系统损害,化验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占38.5%;24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新的系统损害,化验指标改善或稳定),占46.2%;8例无效(临床症状,系统损害,化验指标等无改善或加重),占15.3%。总有效率84.7%。
4 体会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燥症”、“消渴”、“痹证”范畴。因为常伴有关节症状,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将本病命名为“燥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通俗伤寒论》云:“《内经》之‘燥热在上’,……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口鼻眼干。”笔者认为本病多与肺、胃、肝、肾相关,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津液枯竭所致。肺阴不足,鼻窍、声道失其滋润,故见口鼻干燥、声音嘶哑;津液不能充养肌肤,故见形瘦肤干;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燥由内生,故见口干舌燥,吞咽困难,纳差,或知饥不欲食;肝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济,故见目干涩无泪;阴血既虚,不足载血运行则滞涩为瘀,经络不通则发为痹,故可见肌肤甲错,骨节疼痛,甚或强直畸形等。治疗上宗《内经》“燥者濡之”,“燥者润之”,“以甘缓之”,“佐以苦辛,以苦下之”之旨,把滋阴清热,养血润燥作为主要治疗法则。阴虚内热型方用一贯煎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血瘀痹阻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根据病情,探究病因,或滋阴生津、或益气养阴、或养血活血、或化瘀通络,从而使气机调畅,津液畅达,气津得宜,濡养全身,从而燥证自除。然临床诸症错综复杂,故当辨其主症,审其病机,综合施治,不拘泥于一方一药,才不悖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收稿日期 2007-0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5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