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颖新
摘 要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采用发展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6.7%,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发展期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率每年约13-14人/10万人[1]。周围性面瘫是面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常见,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肿导致神经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笔者运用发展期(1-7天)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收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2月,我们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男35例,女25例:年龄17-69岁,平均35.6岁。
诊断标准 参照198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疗常规》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①一侧或双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②口角歪向健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③不能做皱眉、示齿、鼓腮、耸鼻闭眼等动作。④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治疗方法取穴方法:患侧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人中、攒竹、足三里(双侧),健侧合谷。针刺方法: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0.5-0.8寸,轻微提插和捻转;四白直刺0.3-0.5寸,不提插不捻转;迎香直刺0.3-0.5寸,轻微提插和捻转:地仓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轻微提插和捻转;颊车向地仓方向平刺0.5-0.8寸,轻微提插和捻转;翳风直刺0.5-0.8寸,轻微提插和捻转;人中向患侧平刺0.3-0.5寸,轻微提插和捻转;攒竹平刺0.3-0.5寸,轻微提插和捻转;足三里直刺1.0-1.5寸,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合谷直刺O.8-1.0寸,大幅度提插和捻转。
手法与疗程:合谷、足三里采用泻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疗效标准 ①临床痊愈:面部表情自然,眼裂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双侧对称,口角无歪斜,额纹完全恢复正常。②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额纹恢复但不对称。③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能闭合一半,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略歪斜,额纹尚未恢复。④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 果 痊愈40例(66.7%),显效12例(20%),有效6例(10%),无效2例(3.3%)。总有效率达96.7%。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患,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本观察取穴根据是经筋在面部的分布。《灵枢・经筋》云: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上颊,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颌。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上颈,上挟口,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上属目外眦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支者,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结与角。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由上可见手、足三阻之经筋广布面部,支配面部肌肉。
根据以上,在局部取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以更好地调整经筋。再取四总穴之一的合谷,善治口面之疾,能祛除阳明、太阳经络之邪气。在恢复期,由于病邪的深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治疗过程中,补虚一直贯穿始终,故针刺双侧足三里,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周围性面瘫分为三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2],发展期是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期。任何疾病发生发展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发展期针刺不但不伤元气,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刺激面神经,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正气战胜邪气。
参考文献
1 Bliecher JN,Hamiel S,Gengler JS,et a1.Asurvey of facial paralysis:etiology andincidence.ENT J.1996,75(6):355-358.
2 李明智.也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