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广里 宋柏林
摘 要 针灸治疗疑难病症是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一。采用局部围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对6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6.7%,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局部围刺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疼痛剧烈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于单侧,以腰部、胸腹及头面最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为高发季节。其症状是在沿神经分布的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剧痛,如针刺,每多缠腰而发,故中医称为“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等。笔者运用局部围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收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2月,我们对6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55岁以上30例,发病部位以头面部(18例)占多数,其他为颈部(5例)、耳部(4例)、腰部(3例):20~55岁以上30例,发病部位以腰部(15例)占多数,其他为头面部(10例)、颈部(2例)、耳部(3例)。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②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③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神经痛未减轻或加重[1]。
治疗方法取穴方法: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局部围刺治疗。针刺方法:55岁以上患者应按病变部位的神经分布区域划分,病变部位常为多发,需要在每一个部位周围进行围刺,以患处疱疹分布带2cm外的范围划圆圈,操作时以刺手拇、食、中指直接捏持2寸28号毫针,针尖与皮肤呈20°~30°角,均朝向疱疹中心方向,一般先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针,然后再定左上、左下、右下、右上方向的针,以此类推,针数多少随患处面积大小而定,每针间距1~1.5寸,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通常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一般留针30~45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20~55岁以上患者病变部位常为单发,操作方法同上。
一般为2个疗程。每疗程为10天,中间休息2天,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结 果 本组60例患者均治疗1~2个疗程,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54例,占90%;好转4例,占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
体 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湿毒之时邪,以至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湿热毒邪阻遏经络,不通则痛,遂发为剧烈疼痛。
针刺的镇痛功效早已为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实。治疗用局部围针的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改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部位所发生的血液循环,致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改善病变处神经营养功能,使疱疹侵犯的皮肤经脉气血得以流通,“通则不痛”。
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复杂的神经一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阙提高,加强免疫功能,机体内部稳定性增加。同时针灸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而产生镇痛作用。
另外,针灸可以调节血管的舒缩活动及皮肤温度的变化,在针刺时,外周血管呈舒张反应,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致痛物质的加速清除和破坏。
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增加其屏障机能而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2]。
研究证明针灸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促进血液循环及对抗炎症、镇痛的作用。该法经济、简便、有效、无不良反应,突出了中医的特色疗法,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需注意的是,身体极度虚弱、有出血倾向及眼部发病的疱疹患者,不宜行针刺,可予以口服中药及抗病毒药物并配合外用药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有些重症的带状疱疹,须结合西医疗法治疗,可缩短疗程,原则以镇痛、消炎、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 陈佑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4―145.
2 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18―5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