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眩汤治疗椎动脉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惠琴等
2004年5月以来,我科运用自拟清眩汤治疗椎动脉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30~68岁,平均49岁。病程<1年8例,1~5年38例,5~10年11例,10年以上3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猝倒,颈肩背部酸痛。眩晕者占100%,头痛者36例(60%),耳鸣者20例(28%),视物不清者8例(13%),恶心呕吐者17例(28%),猝倒者5例(8%)。在60例患者中,脑血流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改变:颈椎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曲度变直、钩椎关节增生改变。60例患者在治疗前均除外耳源性眩晕证、眼源性眩晕证,除外神经官能症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治疗方法清眩汤方药组成:白芍60g,川芎30g,葛根30g,钩藤30g,威灵仙30g,法半夏20g,泽泻20g,白芷20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②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及肢体功能无改善。
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39例(65%),好转17例(28%),无效4例(6.7%)。总有效率为93.3%。
讨论
椎动脉性眩晕又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原因为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间盘退变,颈椎总长度缩短,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其表现为大脑一过性缺血发作,或间歇性发作反复出现,发作后无明显后遗症。多于醒后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头目眩晕,头痛如裂,稍变换体位或头颈转动,则眩晕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一过性视力障碍。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眩晕的病因以虚者居多,气血虚损,阴阳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交阻,脑失濡养,即“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在清眩汤中,以钩藤清热镇惊、平肝熄风而止眩;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加强了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丹参除活血化瘀外,还有安神作用。葛根解肌驱邪,舒缓痉挛,治疗项背疼痛;半夏化痰结、止呕吐;泽泻健脾除饮、降浊以生清,配合半夏加强化痰、平肝、止眩之功效;威灵仙辛散而通,性善走,能祛风湿、通经活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葛根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钩滕、白芍、威灵仙、白芷镇痛镇惊解痉,扩张血管,调节血压;白芍对骨质增生效果较好。以上诸药配合共奏通络活血、化痰止眩功效,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清热利咽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0例
殷学泰
扁桃体炎,中医称为“乳蛾、喉 蛾”。笔者拟清热利咽汤治疗急性扁桃 体炎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入选患者60例,年龄2~ 60岁。
方法 蝉衣10g,僵蚕10g,姜 黄10g,大黄6g,桔梗10g,山豆根 10g,黄芩10g,元参20g,蒲黄10g, 甘草5g。恶寒加荆芥,咽痛加牛蒡子、 马勃,发烧口渴加石膏、知母,往来 寒热、口苦加柴胡,咳嗽加前胡,挟 湿热加青黛。本方水煎服,每日3~4 次,小儿根据年龄酌情减量。
结果 60例中,有2例原为慢 性肥厚增殖型,治疗后好转,其余为 急性单纯型扁桃体炎,均治愈。3例加 用西药,多数服药6剂,最多10剂。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农 民。2005年12月16日以发热咽痛就 诊。高热2天,T39.2℃,咽喉肿痛, 乳蛾双发,头晕恶心,往来寒热,胸 胁苦满,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咽喉 吞咽水食时疼痛增剧,舌红赤,苔白, 脉弦。查: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化 脓;白细胞12.7×109/L,中性0.86, 淋巴0.2。治以清泄少阳,消肿利咽, 方用清热利咽汤加味。组方:僵蚕 15g,蝉衣12g,姜黄12g,大黄8g, 黄芩10g,柴胡10g,山豆根20g,元 参20g,桔梗10g,甘草10g,连翘 15g,荆芥10g服一剂热退又连服五剂 而愈。
讨论
本方白僵蚕辛苦咸平,能散风除 湿,清热解郁,并能宣通火郁之邪, 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衣辛咸凉, 为轻清之品,辛可宣散,凉可去热, 故能治热郁于内之证,有透邪达热, 解毒利咽之功;姜黄辛苦温,能行气 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能温散 寒邪,助僵蚕、蝉衣以使火郁外达, 并有解毒散风除湿之功;大黄味苦而 寒,苦能泻火,又解坚阴,既解攻下 热结,使郁火得降,又能推陈致新, 使气血流畅;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治疗咽喉疼痛;山豆根、黄芩清热解毒; 元参清热养阴,解毒散结;蒲黄助姜黄活 血消肿。诸药相配,清热解毒,宣泄郁火, 活血消肿,升清降浊,升阳降火,一升一 降,使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则三焦 火热之邪自然得消,咽喉肿痛自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