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之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按压及针刺胰腺穴,用于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设立针刺组及西药对照组;系统观察分析胰腺穴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消除腹痛、镇痛持续时间及降低血清淀粉酶作用的比较。结果:胰腺穴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经统计学处理,P<0.05。在治愈时间上,二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胰腺穴是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特效腧穴。
[主题词] 胰腺炎/针灸疗法;穴,胰腺穴*
Clinical Study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by Mean s of Point Yixian
Xue Youping1, Jiang Li2, Huang Tenghui1, et al. (1. Gansu Provincial School of TCM, Lanzhou 730050, China; 2.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int Yixian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Pressing and needling point Yixian were used for diag 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and simple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 dicines were used as controls. Point Yixian in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 , alleviation of abdominal pain, lasting time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decrea se of serum amylase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 oup. Results The point Yixian group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tis had more advantage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cure-needed time,P>0.05. Conclusion Point Yixian is a specific acupoint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tis.
[Key words] Pancreatitis/acup ther; Point Yixian*
笔者与省中医院外科合作,在临床上采用笔者发现的胰腺穴, 对急性胰腺炎的病人进行了6年余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穴位研究
1.1 穴位发现过程
藏象学说认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人体的每一脏腑在体表必有相对应的代表腧穴,如足三里代表胃,胆囊穴反映胆等。胰腺是客观存在的器官,必有相应特异之腧穴。在此观点指导下,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发现胫骨内侧髁与内踝高点中央,胫骨内侧后缘1寸处,即漏谷穴上1寸处,或以三阴交上4寸敏感处(图1),对胰腺炎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特异性,命名为"胰腺穴"。经部分病例验证,确有特效,首先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1期,进行了报道。
1.2 局部解剖
该穴位在腓肠肌内侧肌腹下方,深部有胫后动脉与静脉,神经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及小腿内侧神经,深层有胫神经。
1.3 诊断方法
右手握拳,拇指直立,用拇指指端点压本穴,以压痛酸楚为主要特征。急性胰腺炎时,以双 侧胰腺穴为主要反应点;如果是以胰腺头为炎症区,则以右胰腺穴最为敏感;如果是整体胰腺的炎性反应,则双侧胰腺穴位均有反应,即提示为胰腺炎病变(可配合实验室诊断)。
2 胰腺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2.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1例,男32例,女39例;年龄20岁以下5例,21~50岁54例,51岁以上12例。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人,其中胆源性胰腺炎43例。
本组病例均有胰腺炎导致的下列症状、体征:①腹痛、腹胀不适感,部分病人腹痛向后背部放散(呈钝痛);②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达39.1℃;③其中36例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5例病人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上腹部有深在性压痛。
2.2 诊断观察方法
将观察的7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确诊组33例,穴位诊断组38例。
(1)综合确诊组:先将已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33例病人用穴诊法验之。结果发现,穴位反应阳性率为100.0%,而血清淀粉酶异常者仅有29例,占87.9%。急性胰腺炎的病人,有部分病人并非一发病即表现为淀粉酶升高,必须有一定的时限,而胰腺穴则只要一发病,马上就有压痛,有的病人在按压胰腺穴时,甚至有强烈地疼痛感。
(2)穴位诊断组:将怀疑为急性胰腺炎尚未确诊的病人38例,先用穴位诊断法诊察,后再以血清与尿淀粉酶、B超等方法确诊。结果发现:38例病人中,血清淀粉酶异常者仅有24例,而胰腺穴阳性者则有37例,穴位诊断的准确率为97.4%,用穴位诊断的阳性率要高于单一的化验数值。
血清淀粉酶采用Winslow‘s法,正常值为80~180 u/L,不同发病时间血清淀粉酶的化验数值及诊断情况见表1。
3 胰腺穴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3.1 一般资料
本组设观察组和西药对照组,观察组71例(性别、年龄分布见2.1),以针刺治疗为主,部分病例辅以抗生素、输液,不用镇痛药。
西药组34例,男15例,女19例;20岁以下3例,21~50岁26例,51岁以上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两组病例经B超检查提示,胰腺头部肿大,前后径均在25 mm以上,胰体前后径均在15 mm以上,部分患者有轻度扩张,胰腺边缘不整齐,胰体回声增强。
3.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针刺双侧胰腺穴,根据病情可配伍足三里、阳陵泉及内关,局部选配中脘。针刺深度,胰腺穴用2寸长的毫针,刺入1.5寸即可。凡急性病症,宜每日针刺2~3次,每次1~2 h,如果病情缓解后,再逐步减少留针时间及针刺次数。每隔10分钟左右,用平补平泻手法捻针1次;病人宜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针刺过程中病人宜配合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配合针刺,即要求病人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松腹。
西药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抗生素、镇痛剂(阿托品、度冷丁类)治疗。
3.3 疗效观察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药的平均止痛所需时间要短于穴位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即西药组优于观察组。镇痛维持时间方面,观察组要长于西药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非常显著性差别,即观察组优于西药组。
与西药组比较,*P<0.05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24~48小时内,西药组的腹痛缓解率为26.5%,观察组为19.7%,西药组要优于观察组;3d以内观察组的腹痛缓解为84.5%,西药组为64.7%,此阶段观察组优于西药组,P<0.05。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淀粉酶的下降时间比较见表4。
本临床实验化验数值的测定,以住院后24 h后,及第3天和第5天测定为主;治疗24 h,两组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天统计,P<0.05,有显著性差异。第5天统计,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治愈时间:观察组病人为11.2±3.0 d,西药组为12.4±3.5 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与西药治疗组比较,*P<0.05;**P<0.01
4 讨论
4.1 诊断方面
经络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可以反映在体表的腧穴反应点上,每一个脏腑都有 代表的腧穴。而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胰腺是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它既然作为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其病理变化就应客观地反映在体表的腧穴上,临床实践验证胰腺穴正是代表胰腺在体表的特异性腧穴。
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发展来看,本病不论是8 h以内,或是48 h后,血清、尿淀粉酶的数值尚未反应出异常,或血清淀粉酶已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增高尚维持至近2周),只要是胰腺炎未愈,不论早期或中晚期,穴位均为阳性反应,病人的症状越重,压痛就表现越敏感。
所以本穴位对急性胰腺炎可以早期诊断,特别在患者发病8~24 h以内,血清、尿淀粉酶化验尚无特异性变化时,为早期及时治疗及防止疾病恶化为重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而争取时间。
4.2 治疗方面
针刺胰腺穴为主,配伍它穴,可以有效地镇痛,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及时、有效地予以治疗;与此同时血清淀粉酶也呈同步下降趋势,逐步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缓解。
本临床研究证明,胰腺穴是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特效穴,化验数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胰腺穴对快速降低血清淀粉酶有特效,经对照,血清淀粉酶的下降迅速而且时间短,甚至有个别病人入院时,化验的血清淀粉酶数值在1024 u/L以上,经治疗48 h后病人的血清淀粉酶,已降至138 u/L,提示本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确有特效。
4.3 其它
本穴位的临床应用除了急性胰腺炎外,尚可以诊断、治疗其他胰腺类的病变,如糖尿病胰腺癌等,作者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胰腺穴的性质和经外奇穴的胆囊穴、阑尾穴的性质相似,是诊断、治疗胰腺类病变特效的一个经外奇穴,本穴位目前尚未归经,由于其穴位于脾经的循行路线上,从临床上看宜归在足太阴脾经。
(收稿日期:2002-03-25,成平发稿)
(甘肃省科委 资助课题(编号:GS992-C33-02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4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