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恶性肿瘤的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冰茹,关新全
[摘要]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乳腺肿块的特征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进行二维超声检查,然后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CDFI)观察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为恶性,2例为乳腺纤维腺瘤,1例为乳腺增生结节。超声符合率为88%。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乳腺可以为临床诊断恶性肿瘤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乳腺癌;高频探头;血流信号;误诊
[中图分类号] R 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c)-165-01
目前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势头,是我国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应用高频探头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乳腺及肿瘤的细微结构,血流显像可以提供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更为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 月~2008 年12月在我院经超声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并行手术的患者25例,年龄27~68岁,肿块直径2.3~7.2 cm。术前行超声检查,术后病理检验。
1.2 方法
应用HP-4500及GE-LOGIQ7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 MHz,嘱受检者仰卧位,暴露双乳腺及腋窝,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全方位多切面扫查,同时扫查双侧腋窝。观察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情况,边缘回声情况,纵径/横径,有无后方回声衰减,有无钙化,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及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等。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分级判定按Adler方法分为四级[1],0级:肿块内部未发现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为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2级:中量血流,为3~4个点状血管或一个较长的血管,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3级:多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血管。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
25例患者术前超声提示为乳腺实质性占位(恶性可能性大),其中术后病理诊断22例为恶性,2例为乳腺纤维腺瘤,1例为乳腺增生结节。超声符合率为88%。22例乳腺恶性肿瘤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例(81.8%),髓样癌3例(13.6%),乳头状导管癌1例(4.5%)。
2.2 声像图特点
典型的乳腺恶性肿瘤二维超声特点:癌瘤处边界不整,凹凸不平,无包膜,边界呈“锯齿”状或“蟹足”状,界限往往不清;内部多呈低回声、实性衰减暗区,分布不均,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癌瘤后壁回声减低;癌瘤内有微粒样钙化点;纵径/横径>1;癌瘤向组织或皮肤呈“蟹足”样浸润;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CDFI),癌瘤内血流信号增多,并有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形成高速高阻及动静脉混迭现象,有穿支动脉血流[2-3]。本组超声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病例中乳腺肿块形态均为不规则,内部回声低,界限欠清晰,其中18例边缘毛糙呈毛刺状,14例肿块纵横比>1,16例肿块内可见小强回声钙化,周边有晕者20例,后方衰减10例。CDFI全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其中周边及内部均见血流信号19例,仅内部见明显血流信号6例,均为2级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
3 讨论
本组25例患者中有22例术后证实是乳腺恶性肿瘤,符合率为88%,说明高频超声通过肿瘤二维声像图的表现及肿瘤发生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完全可以为临床提供依据,典型的乳腺恶性肿瘤通过超声诊断较容易,但不是所有患者声像图均具备癌瘤特点,同时有些具备癌瘤特点也不是恶性肿瘤,但如果同时有腋窝转移则为恶性。本组患者中25例患者其声像图均可见典型乳腺恶性肿瘤特征,均有两三点与恶性声像图特征符合,因此诊断上不是很困难,遗憾的是本组患者中有3例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2例纤维腺瘤患者其中之一肿块内有钙化灶,误诊原因是由于缺乏对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灶的认识,对所有钙化都太紧张,认为与恶性疾病有关,微小钙化与肿瘤细胞的残片和坏死组织的钙化,肿瘤上皮细胞的分泌或肿瘤引起的乳腺组织生长代谢异常有关[3];另一例是因其肿瘤边界欠清晰,肿瘤内及周边均有血流信号,周边可见粗大血流信号,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由于血流较丰富,虽然频谱不是高速高阻,当时仍然诊断为恶性,没有注意良性肿瘤的血流多表现为斜行进入腺体,而且血流信号的多少同肿瘤纤维含量有关;术后病理为增生结节的患者,是因为肿块较大周边不规则,后方有衰减。虽然有误诊,但高频彩超检查方便,无损伤,仍然是乳腺肿瘤最好的检查方法,对术前定性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光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小乳癌血流动力改变的量化指标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6):501-503.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6.
[3]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1.
[4]张家庭,李泉水,李征毅,等.乳腺良恶性钙化与声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2007,4(4):234-236.
(收稿日期:2010-03-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5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