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21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与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了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模式。结果:应用了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的患者,给出的评分水平更高,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惠,且与应用常规护理与管理方法的组别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环节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治疗过程更顺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内镜微创;围术期管理;微创治疗
随着国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现代医疗领域当中,对于消化内科的内镜微创患者的治疗工作中,治疗与护理工作方法也得到了全面地提升。在消化系统诊断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消化内科医生,可以通过内镜,对患者消化系统的病变进行微创治疗。本文主要研究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时,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围术期管理的有关内容,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210例,其中男性患者的数量为11例,女性患者的数量为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1岁至54歲,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25±1.58)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0岁至5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52±1.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进行对比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与管理模式,包括基本的入院状况评估,药物、饮食和病房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了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中,采用一体化的医护管理方法,将院方护士,编入到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护理小组中,通过此种方式,强化医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
1.2.1术前管理
术前管理中,主要对患者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进行管理,确保患者保持健康平稳的心态。同时,与手术室内部的医护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确定手术时间,对手术环节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项器械设备与药品,都进行全面系统地筛查。对患者进行腕带标记识别,对手术部位进行确认。
1.2.2术中管理
在手术中再次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历号、床位号以及手术科室等,从根本上提高手术的准确度。对核查手术中,被植入的部分材料与器材当中的信息进行确认,对信息的有效期限进行记录。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需要向患者的家属进行展示与描述,并做好相关记录。
1.2.3术后管理
手术后管理,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特殊项目的观察与处理,包括各类引流管与填塞物的处理。认真做好手术记录以及病程记录。确保患者的手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真实、全面、准确地完成。
1.3观察指标
在进行统计和观察中,将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作为基本的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均使用了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计算与分析。其中得到的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进行表示,得到的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两种数据分别应用x。和t进行检验。如果最终得到P<0.05,表示研究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析
在分别应用了不同的护理工作方法之后,两组患者对于医护工作小组的护理工作质量,有着不同的评判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评分的方式,对常规护理方法与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分满分为100分,观察组患者给出的最低分为89.28分,最高分位98.29分,观察组护理工作方法的平均得分为(96.18±0.41)分;对照组组患者给出的最低分为75.25分,最高分位88.62分,观察组护理工作方法的平均得分为(82.26±0.62)分。由此可见,应用了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患者给出的评分更高。且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得到的对比结果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对比分析
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过程中,两组治疗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在观察组全部105例患者中,共出现了5例不良事件,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为4.76%;在对照组全部105例患者中,共出现了31例不良事件,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为29.52%。由此可以看出,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并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在进行了为期1周的治疗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在调查中,共分为四个评价等级,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观察组全部105例患者,均参与了满意度调查,有99名患者表示“非常满意”、3名患者表示“满意”,其余3名患者表示“一般”,没有患者表示“不满意”。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的105例患者,也全部参与了满意度调查,有67名患者表示“非常满意”、13名患者表示“满意”,有2名患者表示“一般”,其余23名患者表示“不满意”。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19%。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了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患者给出的满意度更高。且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调查方面,得到的最终满意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工作方法,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并且提升医疗护理的工作效果,优化患者的手术体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现代化医疗科学技术手段持续发展提升的过程中,麻醉计数的不断引入,与内镜治疗工作手段相互结合,对于消化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来说,产生了巨大且积极的影响。在实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中,从事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从心理评估、生理评估以及患者所处的护理环境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效地评估与管理。此种管理模式,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人员,积极地进行消化内科临床治疗。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内科患者来说,消化内科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受到治疗手段和治疗手术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要针对每一名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具体要求,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与管理工作方法。借助更加全面与完善的临床护理与管理工作方法,可以充分地提升患者对于治疗工作方法与护理工作手段的满意度,避免手术和护理工作中,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不良事件。利用规范化围术期的管理工作方法,可以确保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化对接。对后续治疗和术后恢复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护理工作人员通过发挥出团队精神,可以在不同护理工作环节中,为患者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各班护理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主动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指导。
综上所述,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环节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评分水平更高,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0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