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0例,按照使用他汀类药物不同分为三组,均为40例。所有患者均行对症支持处理,A组使用辛伐他汀(40 mg/d,晚间顿服),B组使用匹伐他汀(口服,每次1 mg,每天1次),C组使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及各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25.1±0.3)d;B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38.2±1.6)d,A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41.2±1.8)d;C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优于A组和B组(t=19.814, P=0.000<0.05)。 结论 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使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療,能更好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05-008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kinds of statins use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symptomatic support. Group A was given simvastatin(40 mg/d, once in the evening), group B was given pitavastatin(orally, 1 mg per time, qd), and group C was given atorvastatin(40 mg/day). The clinical effec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the absorption time of subdural hematoma in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The absorption time of subdural hematoma in group C was(25.1±0.3)d; in group B was(38.2±1.6)d; and in group A was(41.2±1.8) d; the absorption time of subdural hematoma in group C was shor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group B(t=19.814, P=0.000<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the use of 40 mg/day of atorvastatin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so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Different dose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Pitavastat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颅脑损伤发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治疗上主要以开颅血肿清除为首选[1],但开颅手术对患者影响极大、损伤大、术后恢复慢等,对患者及其家属生理与心理均造成较大负面影响[2]。针对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硬膜下血肿尚未达到急诊开颅手术要求者,可行继续观察,在排除患者脑疝形成前提下,可实施保守治疗,尤其对于发病时间超过72 h者[3],此时血肿已经基本稳定,再出血几率相对较小,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4]。
他汀类药物属于目前临床较为广泛应用的调节血脂药物,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及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而且还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5],从而更好地调节血脂。阿托伐他汀则为抑制胆固醇,并能抑制HMG-CoA还原酶合成,显著调节脂蛋白水平。但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者使用何种剂量及单次用量的阿托伐他汀,目前临床尚无定论。本研究则主要探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入组前与患者监护人签署入组同意书,同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年龄18~70岁,既往体健,排除存在颅内肿瘤、长期行抗凝治疗干预、存在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疾病、存在肾脏相关病变、对使用药物过敏、存在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按照使用他汀类药物不同分为三组,均为40例。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56.2±2.3)岁,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程1~3个月,平均(1.3±0.2)个月,入组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12分,平均(8.5±0.3)分;B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56.3±2.3)岁,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程1~3个月,平均(1.4±0.2)个月,入组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12分,平均(8.6±0.3)分;C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56.5±2.4)岁,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程1~3个月,平均(1.5±0.3)个月,入组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12分,平均(8.7±0.3)分。各组性别、年龄、入组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对症支持处理,包括利尿、止血、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脑氧供、脑神经细胞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于调节血脂治疗方面,所有患者均行对症支持处理,A组使用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83681,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10 mg/片),每天1次,晚间顿服,B组使用匹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10050,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 mg/片),口服,每次1 mg,每天1次,C组使用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片),40 mg/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3 评价指标
统计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及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硬膜下血肿吸收情况评定以复查头部磁共振为标准。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标准为[6]:治愈:治疗后CT检查血肿消失99%及以上;好转:治疗后CT检查血肿消失30%~99%以下;未愈:治疗后CT检查血腫消失在30%及以下或无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比较
2.2 各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后疾病,其好发于老年人群,且随着我国老龄化进展[7],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以手术钻孔引流为主,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且术后复发率高,而传统开颅手术则因需要接受麻醉等处理,故存在术后感染、再出血以及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主要为去骨瓣减压手术,手术操作位于侧裂区,同时如果患者具有轻微的脑肿胀,可以分开侧裂从岛叶通过向血肿腔进入,而如果患者脑组织肿胀,则必须在具有丰富血管的颞叶皮层造瘘进入,具有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大的手术刺激,长期牵拉脑组织会引发患者脑组织水肿,多次电灼止血也会损伤患者血肿腔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即便患者具有理想的病情恢复,其仍然需要接受二期手术治疗修复颅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手术虽然减轻手术的创伤性,但是很难控制血肿引流量,缺乏较高的血肿清除率。阿托伐他汀则可有效抑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再发,而且还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能力,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9]。
本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发现相对于使用辛伐他汀的A组及使用匹伐他汀的B组,干预后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25.1±0.3)d,B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38.2±1.6)d,A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为(41.2±1.8)d,C组硬膜下血肿吸收时间优于A组和B组(t=19.814,P=0.000<0.05)。证明使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且对改善患者脑血供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价值,能显著促进硬膜下血肿吸收。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有以下注意事项:首先在治疗中实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筛选具有重要作用,筛选过程中的入选标准为无法耐受麻醉和实施手术治疗患者;颅脑CT或MRI诊断显著血肿厚度在5 mm以下,未出现严重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在1 cm以下,无脑疝风险患者[10]。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些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因为两侧内向压力比较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中线移位,但是无法排除患者是否存在脑疝风险[11];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严重低血脂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其次,在患者治疗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肝肾功能、血脂全套以及凝血功能等实施全面检查,服药期间也必须要对以上指标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12]。然后,阿托伐他汀在临床应用中副作用比较小,但是如果剂量较高易提高患者的脑出血风险[13]。目前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过程中,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剂量和疗程还没有统一标准[14],需要临床对其进一步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提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最后,如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加重趋势,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发现出现明显中线移位,硬膜下血肿量也有一定增加,必须要立即停止药物治疗改为手术治疗[15]。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使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博,周海峰.老年轻中度慢性硬膜下血肿阿托伐他汀与传统手术治疗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6):2047-2048.
[2] 周宇,陈淳,邓发斌,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7,28(5):663-667.
[3] 傅楚华,陈波,王宁,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术后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3):136-139.
[4] 刘东华,吴亮,张庆华.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12):1123-1125.
[5] 曹德茂,武永康,王友伟,等.微创穿刺联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2):83-85.
[6] 江晖,段隆喜,占志强,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16,51(7):676-678.
[7] 杨俊勇,王剑,聂君英.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5):63-64.
[8] 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阿托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1):58-60.
[9] 杨晓清,曾上飞,王朝晖.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0-83.
[10] 陈昶春,招康东,柯志通,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J].华夏医学,2015,28(5):41-43.
[11] 肖庆华.颅骨钻单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34):4924-4925.
[12] 张蕾,侯梅英,程刚,等.钻孔尿激酶注入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预后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8,40(20):3137-3140.
[13] 侯梅英,张蕾,程刚,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影像学表现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19):2950-2953.
[14] 樊炜,李进,胡智洪,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8,17(5):399-402.
[15] 周厚俊,李高峰.饮水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复张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9):606-608.
(收稿日期:2018-1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17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