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差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对照组使用剂量为20 mg/d, 观察组使用剂量为40 mg/d。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應发生率为10.20%, 与对照组的1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 P=0.749>0.05)。观察组患者HDL-C、LDL-C、hs-CRP、TC水平分别为(1.96±0.56)、(1.56±0.41)、(1.26±0.62)、(2.56±0.51)mmol/L, 均优于对照组的(0.89±0.65)、(2.85±0.85)、(2.55±0.52)、(3.93±0.84)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30、9.569、11.159、9.759, 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用40 mg/d阿托伐他汀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安全性强, 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冠心病;不良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管壁硬化造成的心脏病, 临床上较为常见。产生该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患者机体脂质异常代谢, 动脉内膜上出现脂质沉积, 致使管腔狭窄、管壁硬化、心肌供血不足。该疾病人数逐年上升, 并且患病群体趋于年轻化,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国内对临床上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无统一规定, 相关方面研究较少, 因此, 本研究以本院冠心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观察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3例;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3.65±6.84)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6.46±1.65)年;恶心15例, 心悸19例, 头晕15例;体质量48~95 kg, 平均体质量(60.68±12.62)kg;心肌梗死1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 稳定型心绞痛19例;文化水平:小学以下学历4例, 中学学历9例, 中学及高中学历16例,
  大专及本科学历10例, 其他学历1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4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53.66±7.84)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34±1.56)年;恶心16例, 心悸19例, 头晕14例;体质量49~96 kg, 平均体质量(60.34±12.52)kg;心肌梗死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 稳定型心绞痛15例;文化水平:小学以下学历4例, 中学学历10例, 中学及高中学历16例, 大专及本科学历12例, 其他学历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功能损伤患者;②合并心力衰竭患者;③对此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④治疗前1个月服用过抗凝药、环孢霉素、维拉帕米、胺碘酮药物患者;⑤具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⑥近期具有糖尿病、急性肝炎患者;⑦具有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患者;⑧6个月内出现过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 符合该疾病诊断标准患者;②总胆固醇>5.77 mmol/L患者;③血脂水平异常患者;④>18岁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8), 每晚1次, 20 mg/次;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 每晚1次, 40 mg/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于患者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并检测hs-CRP、TC、LDL-C、HDL-C变化。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LDL-C、HDL-C、hs-CRP、TC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比较,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肤瘙痒、大小便性状改变、肌痛。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2.04%), 皮肤瘙痒2例(4.08%), 大小便性状改变1例(2.04%), 肌痛1例(2.0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对照组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2.04%), 皮肤瘙痒1例(2.04%), 大小便性状改变2例(4.08%), 肌痛2例(4.0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 P=0.749>0.05)。
  2. 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LDL-C、HDL-C、hs-CRP、T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而造成的血管阻塞或者狭窄导致的心肌坏死、缺血心脏病。并且遗传因素、环境改变、血管病变等也可导致该疾病。该疾病发病率较高, 危险因素不断增加[2]。冠心病早期表现为乏力、心悸等, 后期出现慢性房颤、心慌、闷胀感、胸骨后疼痛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律失常、窒息, 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为可逆性及不可逆性。可逆性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HDL-C过低、TG偏高、LDL-C偏高等。应用血管内皮改善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脑血管意外风险[3]。临床上主要通过他汀类药物对其血管内皮进行保护, 因为该药物可有效对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平滑肌增殖进行抑制, 减轻患者血脂浓度, 进而达到炎性递质释放的效果, 可有效预防患者血栓, 降低患者血脂[4, 5]。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可有效舒张患者血管, 改善其内皮舒张功能, 缓解炎性症状, 并有效降低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上调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 提升血液LDL清除率, 进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和LDL-C的效果, 并可提升HDL-C、降低TG[6]。目前研究之中反应冠心病达标率低, 可能是由于担心高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会造成不良反应, 用药时剂量比较保守。
  使用阿托伐他汀会出现一定不良反应, 如:①肝功能异常:该药物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具有一定肝毒性, 可造成转氨酶异常升高。并且因为药物原因, 细胞膜通透性会增加, 这也是造成转氨酶上升的因素之一。但经研究, 转氨酶上升大部分为暂时性升高, 后期可恢复正常, 且无明显症状, 如患者有明显转氨酶升高表现, 可短期停药。②皮肤瘙痒:患者用药后会产生皮肤过敏症状, 会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现象, 后期可逐渐消失。③肌痛:患者服用药物后, 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肌肉组织造成破坏, 导致其出现肌力下降及疼痛现象, 表现为局部疼痛或者弥漫性疼痛。该症状具有逆转性, 如疼痛程度超出患者承受范围, 可暂停服用药物。④消化道症状:患者服用药物后, 药物会刺激患者胃肠道功能, 出现便秘、食欲降低、恶心等症状[7, 8]。
  本研究以本院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LDL-C、HDL-C、hs-CRP、T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 且兩组不良反应率相差不大, 说明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强。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用40 mg/d阿托伐他汀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安全性强, 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辉, 王宇平.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s-CRP及sVCAM-1的影响.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7):1125-1126.
  [2] 侯全基, 张倢, 谭荣任.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海南医学, 2016, 27(11):1756-1758.
  [3] 梁宇, 谈继玉, 姜明燕.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肝功能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中国药师, 2016, 19(3):521-523.
  [4] 刘彦.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1):100-101.
  [5] 赵春军.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3):367-369.
  [6] 孙丽丽, 智永超.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9):112-113.
  [7] 杨朴, 薛桦礂.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 2014(12):1597-1598.
  [8] 郭学武.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12):116-117.
  [收稿日期:2019-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