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作用予以比较分析。 方法 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CRP)、体质量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血管炎症状态,对预防及减少新诊断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4(a)-0065-02
  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1]。目前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的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代谢紊乱[2]。患者常合并程度不等的脂质代谢絮乱,产生一定程度的机体炎症,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极易出现心血管及肾脏等组织器官出现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重要脏器的损伤和衰竭。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案多以药物为主,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但是长期应用经验表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欠佳,主要体现在患者炎症情况及血脂水平控制等方面,相关研究[3]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血管炎症,预防及减少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该研究以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旨在为临床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在该院就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0例,纳入标: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②糖化血红蛋白在7%~9%;③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④均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肢体及器官功能障碍者;②无生活自理能力者;③有急性并发症,如感染、乳酸酸中毒等;④资料信息不完全者。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为(54.83±5.93)岁;平均BIM为(24.84±4.92)kg/m2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为(53.83±6.92)岁;平均BIM为(25.7 2±5.92)kg/m2。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加口服二甲双胍片(规格:0.5 g×20片),从最小剂量500 mg/次,1次/d,开始,在可耐受情况下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1 000 mg/ 次,2次/d 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规格:20 mg×7片),20 mg /d,每天睡前服。共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760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予以检测,其中血糖检测项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用Bio-radD1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用全自动身高体重秤BSM370(韩国)监测体质量指数。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量指数水平比较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PG、2 hPG、HbA1c及体质量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组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及超敏CRP水平比较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脂及超敏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水平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病情进展,产生心血管系统、周围神经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一直以来如何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是内分泌医生研究热点问题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是机体胰岛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水平过低或胰岛素作用缺陷,从而引起血糖代谢异常所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机制,近年来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其形成作用是血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膜炎症引起的。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物质代谢异常,血脂水平往往出现异常,相关研究[5]表明脂代谢紊乱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时已存在,血管内膜存在脂质沉积时会导致管壁增厚,官腔狭窄,引起血管内膜炎症,从而造成供血障碍进一步引发机体损伤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死亡风险,因此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治疗中及早采取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絮乱,抑制炎性反应,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应用最广的调脂药物,因其良好的调脂作用,常被作为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用药,可通过作用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抑制机体内源性胆固醇分泌,从而改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浓度[6],同时可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血管内膜产生抗炎作用[7]。阿托伐他汀钙是他汀类药物之一,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肝内HMG-CoA还原酶活性,发挥调整血脂作用及调脂外的抗炎效应,目前广泛应用在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该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2型糖尿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组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体重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脂质代谢情况,改善血管内皮抑制炎性反应,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减轻血管炎症状态,对预防及减少新诊断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许香梅,王晓燕,刘曙光,等.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46):47-50.
  [2]  许丹,张晋.胰岛素降解酶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6(1):113-117.
  [3]  宋光耀,任路平.血脂紊乱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及处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3):135-137.
  [4]  佟之复,张见麟.糖尿病诊断标准[J].疾病监测,1999,35(1):27-30.
  [5]  郑辉文.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4例血脂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5):81-82.
  [6]  張苏皖,戴武.他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7):1529-1534.
  [7]  雷蕾,张熙洋,崔立芹,等.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作用效果的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3(19):6049-6051.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 郑辉文(1975-),男,福建厦门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糖尿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0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