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与希望水平的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和希望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随机在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中抽取95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主要包括Herth希望量表以及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中的得分以及希望水平得分具有明显差异;希望水平总分、与他人关系亲密度、采取积极行动、对未来态度的积极与否和贬低-歧视感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病耻感突出且对疾病治愈有较高的希望;通过降低病耻感,能提高治疗希望,帮助病人康复。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希望水平;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038-01
病耻感在精神患者中普遍存在,并对于诊断、治疗和康复都有很大影响[1],Goffman[2]定义病耻感为:对于个体或群体的特征,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使其丧失社会信誉和价值。而双相障碍的患者对于病耻感更为敏感[3]。目前研究更多关注了患者的病耻感,较少关注了家属的病耻感。本研究探讨患者家属的病耻感严重程度和治疗希望高低之间的关系,来为病人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中随机选取9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58.95%),女性39例(41.05%)。纳入标准:(1)符合ICD-10中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或法定有抚养关系的监护人;(2)长期与病人共同居住的亲人;(3)年龄区间为18岁-60周岁。排除标准:(1)患者家属有精神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2)家属自身患有严重躯体疾病;(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包括Herth希望量表及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该量表属于自评量表,要求患者家属在30分钟内,如实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了110份调查问卷,回收1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份,占据的比例依次为96.36%、86.36%。
2.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其中计数资料主要用%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对满足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则实施非参数检验;最后对患者家属的病耻感与希望水平实施相关性分析,以此研究两者之间的主要关系。
2 结果
2.1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的病耻感 在使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对患者家属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病耻感对应量表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平均值,具体结果见表1。
2.2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希望水平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希望处于高水平的为44例(46.32%);中等水平的為46例(48.42%);低水平的为5例(5.26%);平均值为38.78±5.73,具体结果见表2。
2.3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r值)
3 讨论
人们对精神疾病长期存在着误解和歧视,产生社会病耻感。双相障碍患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又产生自我病耻感。两方面同时导致家属产生连带病耻感[4],有研究表明约1/3家属在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带其去综合医院或中医院,而非精神专科医院,认为很丢人或隐瞒病情,而延误病情治疗[5]。
因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间歇期可以正常工作、生活[6],所以家属对患者治愈的期望值较高,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帮助患者。这和本研究herth希望量表占中高水平为94.74%是一致的。
患者家属病耻感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看出,病耻感与他人希望量表总分呈负相关;患者在贬低-歧视感与对未来的态度、与希望量表总分呈负相关。由于患者家属的病耻感增加,而导致自尊下降与社会隔离回避,降低了治疗的希望水平,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7]。反之,希望水平越高,家属越容易采取积极的行为,为患者带来正面地影响,并且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玉明, 庄晓伟.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J 慢性病学杂志 [J]. 2016, 17(04):433-6.
[2] E G.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 [J]. 1963, 1-10.
[3] 高萍, 李丽娜, 王成刚.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与其就医行为的关系研究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J]. 2016, 19(01):148-52.
[4] 潘胜茂, 周英. 精神疾病病耻感测评工具研究进展 %J 重庆医学 [J]. 2014, 43(10):1263-5.
[5] SAJATOVIC M, JENKINS J, SAFAVI R, et al. Personal and societ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rapid-cycling bipolar disorder:a life-trajectory perspective [J]. 2008, 16(9):718-26.
[6] 杨雪梅, 刘芳, 齐红梅, et al. GRIN1基因rs2301363 SNP位点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 %J 实用医学杂志 [J]. 2013, 29(19):3154-6.
[7] 王华阳, 翁史旻, 李欣, et al.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与病耻抵抗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 2018, 45(06):10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5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