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复杂,间夹病证较多,不能囿于肝病,应考虑五脏六腑各中关系。卢秉久教授对此病认识独到,辩证灵活,用药精准,每获良效。笔者将卢教授治疗肝性脑病的经验试述一二,并附验案两则,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关键词:卢秉久;肝性脑病;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12-03
  卢秉久教授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知名肝胆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年,曾师从全国著名肝病专家王文彦教授,杏林传道十余载,尽得其真,尤其对肝病见解独到,经验丰富。笔者有幸拜入卢门,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试将卢师治疗肝性脑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肝性脑病[1](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一種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体分流异常所导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和精神异常综合征。包括轻微型肝性脑病、肝性昏迷前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歇性门—体分流性脑病等多种临床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中公认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高血氨[2],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氨升高干扰脑能量代谢,影响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而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1 病因病机
  肝性脑病为西医病名,中医学无此病名,可归于“肝厥”病中。《诸病源候论·脑黄候》云:“热邪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身体发黄,头脑痛眉疼,名为脑黄候[3]。”阐述了肝性脑病的疾病机制。卢师认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邪盛正虚,湿热内结,邪热壅盛,内犯心营,扰乱神明;或邪毒内蕴脏腑,郁而化热,灼伤阴液,内耗肝阴,以致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上扰心神,从而继发神昏谵语、躁扰不宁等肝性脑病的表现。
  1.1 痰热 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其致病广泛,可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故历代医家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水、湿虽为水液异常代谢不同阶段的产物,其特性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致病因素的影响,湿邪、水邪、饮邪皆能化而成痰。痰浊的形成主要由于肺脾肾运化功能失调,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司,水液停聚,凝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谓:“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脾气亏虚,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则湿浊内生,蕴液为痰。肾为先天之本,主津液,司开合,肾阳的温煦功能对水液的气化至关重要,脾的运化功能和肺的宣降功能更是依赖于此。若气化失职,开合失司,水液输布失调,清津不升,浊液不降,水湿停滞,酿为痰浊;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反乘于脾,聚而为痰。凡所生之痰浊,壅滞于脾,阻于经络,痰凝气滞,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神,心神不稳,发为此病。
  1.2 疫毒 感受疫毒之邪,蕴于脏腑,当正气充足尚能抵抗疫毒之邪时,机体与之保持相对阴阳平衡状态,此时并无明显症状,称之为伏邪。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进入疾病发展期,此时邪毒郁久化热,耗伤肝阴,以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扰乱神明;或热毒熏蒸肝胆,伤及营血,内陷心包,上扰心神,以致神昏谵语等。
  1.3 瘀热 “气为血之帅”,七情内伤、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皆能引起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而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经脉瘀滞,津血不能濡养肝脏,则肝络失养,肝体失其柔润而质地变硬。肝脏受损,藏血疏泄功能失调,气郁化热,瘀热在里,循经而上,蒙蔽心窍,神明无主,阴阳逆乱。
  2 肝性脑病的治疗
  卢教授认为,肝性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疾病初期多为疫毒、痰浊、瘀热等邪内壅脏腑,阻滞气机,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亏虚,阴竭阳虚,甚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治疗上必须标本兼顾,攻邪与补虚有时有制,肝性脑病早期以攻邪为主,后期以补虚为主。如过早补益,易滋腻碍脾,使痰湿之邪更盛。
  2.1 豁痰开窍,通腑解毒 肝性脑病一般以神昏谵语,躁狂不宁等症状为主,常伴有身目尿俱黄,大便干结,多日一行,口干唇燥,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实大。卢师认为急性期痰蒙心窍,急须豁痰开窍,常用九节菖蒲、远志、羚羊角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开窍,配合天竺黄、胆南星、半夏、陈皮、竹茹等化痰,佐以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大黄、虎杖、火麻仁、柏子仁等通腑泻火,其中以大黄清热通腑为要,调畅肠道气机,通降六腑之气,邪有出路,断其浊气上熏之源,减少氨的代谢和吸收,促进其排出体外,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对肝的损伤,稳定内环境,缓解患者病情。
  2.2 滋补肝肾,息风潜阳 慢性期患者常有神昏、眩晕、耳鸣、手足蠕动、两颧潮红、形体消瘦,舌红或绛,少苔,脉弦细数。肝肾不足,虚阳上亢,一派上实下虚之象。卢师常用龟板、鳖甲、生地、熟地、白芍、丹皮、羚羊角粉、龙骨、牡蛎、石决明、花蕊石等滋阴潜阳、清热凉血、平肝熄风,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达到熄风止痉的作用。
  2.3 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疾病后期,肝病日久,肝肾不足,阴阳俱衰,往往出现脱证。常见昏迷不醒、口张目开、身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出淋漓或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治当回阳固脱,滋补肝肾,常投予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茱萸、九节菖蒲、远志、肉桂、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等,以回其阳,以复其脉。
  3 典型医案
  3.1 王某,男,47岁,2015年5月22日初诊,神志不清,意志模糊半年,加重一周。两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平素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配合利加隆、谷胱甘肽保肝、思美泰降血氨、利尿药至今。现因神昏谵语于本院检查提示:尿常规:PRO:(+);大便常规:潜血:(+);彩超:腹水8.0 cm;血常规:PLT:63×10^9/L;肝功:ALT:61U/L,AST:72 U/L,TBA:78 μmol/L,CHE:2438,TBIL:78.8μmol/L,DBIL:44.8 μmol/L,ALB:30.2 g/L,GLO:38 g/L;AMON:160 μmol/L。症见神昏谵语,躁狂不宁,面色暗黑,双目黄染,腹胀恶心,无食欲,牙龈出血,小便尚可,大便黏腻,色偏黑,五六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沉。中医诊断:癫狂(痰蒙心窍证)。西医诊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除思美泰降血氨药物及利加隆、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外,另予中药汤剂,处方:陈皮15 g,腹皮15 g,茵陈50 g,白术20 g,苍术15 g,木香15 g,厚朴15 g,地榆炭20 g,侧柏炭20 g,大黄(后下)10 g,海螵蛸30 g,牡蛎30 g,鸡内金20 g,黄连10 g,1剂/d,水煎900 mL,早中晚温服,10剂。   二诊:2015年6月2日,患者诉服药后大便日4-5次,精神转佳,神志清楚,稍有食欲,腹胀恶心减轻,现已出院,舌红偏暗,苔黄腻,脉弦滑。上方继服15剂,神志清楚,测血氨正常。后守此方加减治疗半年余,未曾出现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诸症悉减。
  按:病案中症见神昏谵语,躁狂不宁,为痰热扰心,蒙蔽心窍;双目黄染,腹胀恶心,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热弥漫。故用大黄涤荡肠胃,攻積泻下,使邪去正安,配合陈皮、大腹皮、苍术、厚朴、白术、茵陈、木香、黄连等健脾行气燥湿退黄,地榆炭、侧柏炭止血,海螵蛸、牡蛎、鸡内金保护胃黏膜,防止消化道出血。
  3.2 孙某,男,49岁,2018年7月4日初诊,反复眩晕、四肢颤抖半年余,加重一周。患者既往10年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平素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现因眩晕、四肢颤抖于本院检查提示:血[JP3]常规:Neu%:32.5%;AMON:105μmol/L;HBV-DNA<500;肝功:ALT:54.3 U/L;AST:58.8 U/L;LDH-L:369 U/L;TBIL:27.6μmol/L;DBIL:10.9μmol/L;TP:61.3 g/L;ALB:35.9 g/L;TBA:56.9μmol/L;症见眩晕、四肢颤抖无力,懒气少言,双目无神,不能独自站立,口干,无食欲,大便偏干,舌红,有齿痕,苔白,脉弦数。中医诊断:眩晕(肝肾不足证)。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肝性脑病。中医治疗以滋补肝肾,息风潜阳,安神定志。方用地黄饮子加减,处方:熟地20 g,生地2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麦冬15 g,石斛15 g,五味子10 g,茯苓20 g,远志10 g,九节菖蒲10 g,肉桂3 g,附子5 g,肉苁蓉15 g,巴戟天15 g,牡蛎(先煎)20 g,龟板20 g,鸡内金15 g,1剂/d,水煎900mL,早中晚温服,14剂。嘱患者调畅情志,适量运动,防寒保暖,多食动物蛋白,少食植物蛋白。
  二诊:2018年7月19日,患者诉服药后眩晕明显减轻,精神见好,头重脚轻感基本消失,四肢颤抖减轻,尚有乏力气短,胃口不佳,不能久立,大便通畅,舌红,暗滞,苔白稍腻,脉弦数。上方去附子,加黄连10 g,黄柏10 g,地榆15 g,杜仲20 g,1剂/d,水煎900mL,早中晚温服,14剂。后守此方酌情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悉除。
  按:病案中症见眩晕、四肢颤抖,是为风动之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为肝肾亏虚之象,阴不敛阳,肝风内动,本虚标实。故用生地、熟地、山药、山茱萸、龟板滋补肝肾,填精益髓,肉苁蓉、巴戟天、附子,温补肾阳,从阳引阴,牡蛎、龟板滋阴潜阳,肉桂引火归元,远志、菖蒲开窍醒神,茯苓健脾利湿,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养液,共奏滋阴潜阳,安神定志之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
  [2]Blei AT,Cordoba J.Hepatic Encephalopathy[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1968-976.
  [3]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1.
  (收稿日期:2018-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41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