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5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0例)和对照组(29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单一镇痛模式,即根据患者主诉疼痛遵医嘱按量使用镇痛药物。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术后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同时观察镇痛不良反应情况。結果:观察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482% vs 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可有效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情况,而且不会增加镇痛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髋膝关节置换术; 多模式镇痛; 镇痛泵; 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130-02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医疗护理需求已逐渐从单一的生理层面过渡到生理、心理、精神等多个层面,由于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因此疼痛护理逐渐受到临床重视[1]。髋膝关节置换术本身是一种创伤,术后疼痛可对组织损伤修复产生影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而且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对机体刺激更加剧烈,故及时控制术后疼痛能够减轻疼痛造成的机体刺激,加速术后恢复[2]。2016年2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随机抽选58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以探讨多模式镇痛护理的干预效果,并与普通单一镇痛模式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580例住院患者,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具备随访条件;(2)意识正常,具备基本沟通和理解能力,能够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及相关检查。排除标准:(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神经类疾病史,伴器质性疼痛;(2)存在酒精、毒品、药物依赖性;(3)吗啡、局麻等镇痛药过敏;(4)对疼痛耐受程度较低。采取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0例)和对照组(290例)。观察组中男151例,女139例;年龄39~68岁,平均(5541±734)岁;髋关节置换术177例,膝关节置换术113例;致伤原因:退行性改变135例,车祸伤64例,摔伤40例,其他51例。对照组中男146例,女144例,年龄41~70岁,平均(5642±840)岁,髋关节置换术180例,膝关节置换术110例;致伤原因:退行性改变141例,车祸伤58例,摔伤33例,其他5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致伤原因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通单一镇痛模式,即单纯使用术后机械性镇痛泵即持续匀速给药但无自控功能。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1)术前镇痛:术前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分析其镇痛需求,制定针对性镇痛计划,可保持手术后无痛或轻度疼痛状态,同时加强疼痛宣教,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若患者出现精神情绪变化需及时予以疏导。术前一晚可给予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2)术中镇痛:术中采取连续性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定位解剖标记使用神经刺激针刺入皮肤,在神经刺激器监视下探查股神经位置,推注20 ml 02%罗哌卡因后留置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自控剂量10 ml,锁定时间60 min。(3)术后镇痛:术后追加使用自控镇痛泵,第3天停止镇痛泵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追加镇痛药,可给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或滴注及盐酸双氯酚酸利多卡因肌内注射,进行药物镇痛治疗,镇痛期间需注意观察镇痛不良反应,同时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疼痛变化,支持并安慰患者,帮助克服对疼痛的恐惧。镇痛间隙可教授患者采取深呼吸放松法及冥想法自我缓解疼痛。
13观察指标
(1)采用文献[3]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两组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12、24、48 h疼痛程度,评分越低则患者疼痛程度越低。(2)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尿潴留、神经功能障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不断降低,但观察组各时间点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发生镇痛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有5例因罗哌卡因过量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第2天症状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002年第10届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疼痛是机体受到创伤及组织修复过程中所出现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反应,由于手术本身是一种外源性创伤,因此术后疼痛感普遍存在,这也是术后的基本症状,由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因此需要对患者术后疼痛感给予更高的重视。传统的术后镇痛观念是按需给药,即患者疼痛不能耐受时给药,受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担心镇痛药物产生依赖性等术后疼痛管理障碍因素的影响,临床通常采取单一镇痛方法,但是按需给药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施。多模式镇痛护理包括了超前镇痛、术中局部镇痛、自控镇痛、疼痛评估、疼痛宣教等多个层面,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措施,使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
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系统的镇痛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應少,与常规单一镇痛方法相比效果更加理想,有利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宗科,翁习生,曲铁兵,等.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1):1-9
[2]沈彬,翁习生,廖刃,等.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疼痛与睡眠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2):91-97
[3]袁淑珍.多模式镇痛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康复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9):173-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