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诊断情况及GINA方案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童哮喘诊断情况及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用药依从性。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和外地儿童哮喘患儿各31例,分析确诊情况以及GINA执行情况。结果:北京地区2年内确诊率明显高于外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GINA方案执行21例,不完全执行10例;外地执行18例,不完全执行13例。结论:对哮喘患儿加强教育管理,广泛宣传防治知识,消除患儿及家长对吸入激素的顾虑心理,对提高用药依从率,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 哮喘;诊断;治疗
近年来,随着哮喘协作组织对哮喘知识及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的推广,非哮喘专业人员对哮喘诊断治疗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存在不少盲区。临床中有很多患者在患病数年后方得以确诊,而确诊后又不能得到正确治疗,且对吸入激素存在不少顾虑,以致延误治疗时机。本研究对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门诊62例哮喘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儿童哮喘在诊断、治疗中延误的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与同行商榷。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和外地哮喘患儿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5~14岁,平均8.4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5.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调查内容:①年龄、性别分布;②首次发病年龄;③首次发病到确诊时间;④诊断主要依据;⑤常被误诊病种;⑥GINA方案执行情况;⑦GINA方案未被完全执行的原因。
处理方法:①分析门诊患儿年龄分布及性别情况;②计算首次发病到确诊时间,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北京与外地患儿确诊情况;③调查GINA执行情况及未被完全执行的原因,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北京与外地的差别。
结果
年龄与性别分布:3~6岁18例,6~9岁39例,9~14岁5例,说明门诊患儿以6~9岁儿童多见。
首次发病年龄<3岁34例(54.8%),3~6岁17例(27.4%),>6岁11例(17.8%)。
首次出现咳喘症状到确诊时间:北京地区31例,<1年确诊7例,1~2年11例,2~3年2例,>3年11例;外地.31例,<1年确诊7例,1~2年2例,2~3年4例,>3年18例。由此可知,2年内平均确诊率为43.5%(27/62),而北京地区2年内确诊率为58.1%(18/31),外地2年内确诊率为29%(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14,P<0.05)。
临床诊断依据:62例患儿中以临床表现(家长所述病史及以往病历记录)为诊断依据51例;喘息2次后结合支气管舒张试验及过敏原试验确诊9例;运动诱发哮喘(EIA)结合支气管激发试验确诊2例。
常见误诊病种和例次:上感15例次,喘息性支气管炎39例次,气管炎18例次,喘憋型肺炎12例次,慢性咽炎1例次。
GINA方案执行情况:62例患者确诊后给予规范GINA方案治疗。治疗1年内GINA方案执行情况(完全按医嘱吸药者为执行;自行减量、减少次数、间断或停止吸药者视为不完全执行):北京执行21例,不完全执行10例;外地执行18例,不完全执行13例。
讨论
有关资料报道,哮喘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约为1.34:1。应提高对婴幼儿哮喘的认识,按照全国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及时做出诊断,早期给予GINA规范化治疗。
由于非哮喘專业医生及患儿家长对哮喘认识不够,致使延误诊断情况非常多。患儿由于反复哮喘发作,气道呈慢性炎症状态,刺激黏膜增厚,黏膜下肌层纤维化,弹性下降,使肺功能降低,从而使患儿不能正常学习和活动,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给紧急救治带来困难。因此,应加大哮喘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从本组资料看,北京地区2年确诊率为58.1%,外地为29%。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而有关:①北京地区防治哮喘知识宣传较好,即使非哮喘专业医务人员对哮喘病也有一定认识,能及时推荐可疑哮喘儿童到哮喘门诊就医。②外地患儿多为辗转就医不能确诊或偏远地区来京患儿,故拖延了确诊时间。③北京地区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健康状态比较重视,一旦出现哮喘症状,能够及时就诊。④与距离儿科研究所较近,就医方便有关。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吸人疗法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认可,但在吸入激素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①吸入激素需每天用药,患儿及家长难以坚持,特别是在病情缓解之后;②由于口服激素有不良反应,人们认为吸入激素也有相同不良反应,所以家长对长期吸入激素存在顾虑心理,一.旦病情缓解,即停止用药。可见对哮喘儿童加强教育管理,广泛宣传哮喘防治知识,消除患儿及家长对吸入激素的顾虑心理,对提高用药依从率、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84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