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价值和安全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80例脑血栓患者,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颈动脉血栓面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NIHSS评分及颈动脉血栓面积分别为(34.94±4.53)分、(25.70±3.58)分、(1.87±0.35)cm2,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4.36±4.51)分、(25.72±3.54)分、(1.85±0.36)cm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82.35±5.31)分高于对照组的(68.95±6.53)分, NIHSS评分(11.28±4.50)分低于对照组的(15.47±3.73)分, 颈动脉血栓面积(1.02±0.23)cm2小于对照组的(1.56±0.42)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疗效一般, 而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其生活能力,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6.029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出现脑血栓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年来中老年人群比例不断升高, 该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1]。脑血栓具有较高致残率, 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明显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乏力等, 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对于脑血栓患者而言, 需采用合理的治疗药物, 尽早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临床疗效[2, 3]。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本院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展开讨论,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62~78岁, 平均年龄(68.3±3.7)岁;发病时间1~7 h, 平均发病时间(2.4±1.6)h。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64~78岁, 平均年龄(68.7±3.4)岁;发病时间1~6 h, 平均发病时间(2.5±1.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近期接受手术治疗;存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应激和外伤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4]。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内容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利尿剂、强心剂治疗, 并给予低流量吸氧, 在饮食方面限制钠盐摄入, 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 调整患者电解质水平, 嘱咐患者卧床休养。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治疗, 1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NIHSS评分、颈动脉血栓面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ADL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评分越高, 能力越高;根据NIHSS判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分值越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NIHSS评分及颈动脉血栓面积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NIHSS评分及颈动脉血栓面积分别为(34.94±4.53)分、(25.70±3.58)分、(1.87±0.35)cm2,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4.36±4.51)分、(25.72±3.54)分、(1.85±0.36)cm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82.35±5.31)分高于对照组的(68.95±6.53)分, NIHSS评分(11.28±4.50)分低于对照组的(15.47±3.73)分, 颈动脉血栓面积(1.02±0.23)cm2小于对照组的(1.56±0.42)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1例、呕吐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2例、呕吐1例、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患者的临床表现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还增加了患者家庭以及社会负担[6]。在脑血栓发病初期, 由于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聚集, 在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导致患者出现血栓, 因此在前期治疗时, 需要通过药物对患者开展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控制斑块形成的治疗[7]。   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是当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主要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能夠抵抗血小板聚集, 并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调节脂质代谢, 降低胆固醇水平, 并通过抑制炎性细胞、泡沫细胞分泌相关蛋白酶, 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 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积极作用[8]。本次研究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DL评分(82.35±5.31)分高于对照组的(68.95±6.53)分, NIHSS评分(11.28±4.50)分低于对照组的(15.47±3.73)分, 颈动脉血栓面积(1.02±0.23)cm2小于对照组的(1.56±0.42)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疗效一般, 而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其生活能力,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华.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9):1173-1174.
  [2] 李艳军.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4):30-31.
  [3] 张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12(2):85-87.
  [4] 谷海燕, 唐敏, 刘晓广.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改善作用.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 37(6):283-285.
  [5] 李建南.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海峡药学, 2018, 30(3):110-111.
  [6] 姜秀梅.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处方药, 2018, 16(3):92-93.
  [7] 陈静. 试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7):178-179.
  [8] 孙邈, 孙海申, 李风雷.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8, 6(26):43.
  [收稿日期:2019-0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45249.htm